促进自主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2019-10-21李琳
李琳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本学科的学习对未来的长久发展意义重大。教师作为教授学生信息知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重要引导者,需要发挥自身引导教学的角色功能,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基于此,本文从丰富教学资料,结合实际情境以及活用高效教法对促进学生自主學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展开讨论,希望对教师有所助益。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要求新一代人才拥有更高水平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高效性提出了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应首先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丰富教学资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同其他学科一样,丰富的教学资料,能让学生对枯燥的知识产生更多兴趣。信息技术学科的部分知识并非一眼就能让人看到努力成果,而是较为抽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新课知识的学习就容易感到枯燥。要解决这个问题,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就要丰富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智能信息处理”一课时,就为学生举例了生活中多种利用智能信息工具处理信息的案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机器翻译”的智能信息处理功能,教师首先通过网站为学生找到中英文互译的网页,学生通过英文输入,经过翻译按钮的点击,得到对应的中文的释义。让学生感受到了网页程序对信息的智能处理。然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了教师自己的可以随身携带的多种自动翻译的硬件工具。通过识别人发出的中文语言,自动播放出使用者要求它说出的语言。此外,教师还为学生展示了与人实时聊天的工具。丰富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对智能信息处理相关知识的了解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课堂高效自主学习。
二、结合实际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积极自主学习,必须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之处。所以教师要下一番功夫,根据信息技术新课知识的特点,寻找工作或者生活中可能用到的场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带着虚拟目标,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在实践中精神百倍,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构成网页的元素”时,为了让学生有动力学习这些相对枯燥的知识,教师举例了某品牌服装网站作为情境设置的素材。在引导学生浏览网页时,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网页上,教师根据网页上服装的内容进行了网页组织元素的介绍。如普通的广告语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信息;各种服装的图片展示框中的图片是以图片形式存在的信息;在图片和文字上面进行点击,则可以进入到详情页面,或者进入到推荐页面、友情推荐页面,这说明网页中包含超链接元素;同时对于服装的详细介绍是以表格形式存在的网页元素。而在屏幕上方的滚动屏幕是Flash动画等其他网页元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网页元素识别后,又继续让学生自己复述一遍网页中的元素。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争先说出自己知道的网页元素名称。有细心且有简单网页编写经验的学生,发现了网页中的时间元素,还提出可以进行音频加入、视频加入,教师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给与了肯定的评价。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结合实际网页,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了主动的高效学习。
三、活用高效教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节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虽然是通过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实现,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高效学习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高效教学法的出现和应用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指引,但是教师不能对高效教法的形式生搬照抄,而是应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状态以及新课知识的特点进行灵活运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使用表格、图片美化网页”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实现课堂上的主动学习,决定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并没有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首先为学生发布课堂学习任务,而是首先为学生展示了风格不一的带有表格和图片的网页。多彩的网页的展示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后,教师通过发布课堂学习任务引出本课学习主题:“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在自己的网页中添加上表格和图片,让自己的网页更加精彩。”学生对本课知识和学习目标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兴趣的驱动作用下,进行了高效的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实现有效教学甚至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第一要素。通过结合新课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状况,丰富课堂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推动力量;同时注意结合实践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的引导教学的角色功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实现课堂的自主高效学习,助力教师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曦铭.自主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摭探[J].成才之路,2018(36):98-99.
[2]崔翠萍.主动参与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师,2018(S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