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文的“最佳状态”
2019-10-21张润朝
摘 要:新文化运动以后,提倡新思想与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中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中文也潜移默化地被英文影响着。看过余光中先生的《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之后,了解到中文西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中文的传统结构甚至已经被破坏。我們在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应该只关注学到了什么,更应该了解失去了什么,所以笔者对中文的规范方式展开了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中文西化;英汉翻译;余光中;中文规范
在看过余光中先生的《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之后,了解到中文已经或多或少地脱离了它的“常态”,经过逐步地“变态”,现今已经有了一种“病态”的趋势。所以由此展开了对如何寻找中文的“最佳状态”的探索:
一、优秀的“变态”必须保存
余光中先生提到中文“常态”的特点是它包含有简洁生动的措辞,灵活多变的句式以及错落有致的音调。在中文中,成语的地位“举足轻重”,从文化层面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语有着固定的结构形式,有些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从美学层面来讲,成语字义对称,平仄协调,朗朗上口。所以说成语保留下来的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二、合理的“常态”不能丢弃
(一)动词性思维的保留
我们常说,英语是“静止的”,中文是“运动的”。英文善用名词,习惯把简单的单音节动词变成含有抽象名词的片词,所以便有了“简单动词=万能动词+抽象名词”(eg:press = apply pressure)的结构。中文善用动词,在英译汉时,我们常把英语中的名词转译为汉语中的动词,所以如果在表达“试验”时,用“进行试验”,在说“贡献”时用了“做出贡献”,显示出来的不是西化和洋气,而是做作和笨重。
(二)去“学术化”
这里所谓的“去学术化”其实是当下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出现的“伪术语”,现今人们有意无意地喜欢用一些“学术化”的抽象名词,用“知名度”来代替“名气”,用“可读性”形容文章“好看”,用“前瞻性”来代指“有远见”,显得刻意不自然,不如用原汁原味表达方法来的更直接,更晓畅。
(三)理清逻辑关系
连词:英文中习惯用“and”连接词性相同的字眼,而中文却少用“和”作此用,两字词像是“你我”,多字词并列的像是“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都是如此,有时用了反倒奇怪。
介词:英文中的介词可以把及物动词变为不及物动词,而在中文中,少用介词甚至不用介词也可以表清逻辑关系。“关于……故事”,“有关……的会议”中的“关于”,“有关”属于滥用,完全无用。
关联词:英文善用关联词来厘清文本,句段的逻辑关系,而中文并非如此。从古文中便可看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无表达因果的关联词却表意清晰,有些只能用来修饰动词不能当做主词的词组若是删掉关联词反而会更加明晰。(例:“由于他的家境不好,使得他只能辍学。”可以换成“他家境不好,只能辍学。”)
三、过度的“变态”不可取
英文中的形容词后缀有很多,“-tive”,“-able”,“-ical”,“-ous”等等。而翻译过来中文讲,只有“的”与之对应,所以万不可遇到形容词就交给“的”来处理,这样真的会造成语句啰嗦冗长,虚词太多。除此之外,现在常出现的诸如用“热情很高”来说“热情”,用“难度很高”来代“很难”的用法,对所表内容没有任何影响的同时反而绕了弯路,而且,现今在原来可用主动语气的场合会改用被动语气,方法生硬,表达也不自然。
四、适度的“变态”才是“常态”
“简单”是英语最大的优势,体现最为明显的是简称,一般选用首字母缩略成字母来规避单词过长的表达,常见的有NBA、FIFA、GDP、CPI等等。在快节奏发展的当下,这样的表述确实省了很多事,而这也确实是能够促进中文更快地走向全球化的一个办法。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说到USB大家一下子就反应过来它是什么,在脑子里也很快地有了图案,但提到“通用串行总线”可能大家都会比较迷惑它的含义。再说由它发展过来的“U盘”(USB flash disk)这样的表达岂不比“USB移动存储设备”要好太多?所以说中文适当引用英文来便利本语的表达方式是值得借鉴的。
五、结束语
中文的历史已经有了好几千年,在这个全球化的新时代,在各国文明与价值观冲突的时候,我们中文的发展是否还能延续它的辉煌,值得我们每个国人深入思考,如若大家都能带着传统的骄傲和开放的大脑去用中文,去发展中文,想必那就是中文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J].明报月刊,1987(10):1-10.
[2]余光中.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24.
作者简介:
张润朝,1999年—,男,籍贯:河南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翻译专业在读本科生。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