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信息技术在“互网+”背景下的应用与发展

2019-10-21杨迎才

科海故事博览·上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代化互联网

杨迎才

摘要 近年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我国农业的各个领域,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发达国家正在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地走向农业现代化之际,农业信息化己成为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关键。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互联网+;现代化

一、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和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发布等方面的相关技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在农业中找到相应的应用领域,或者可以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通过交叉渗透,实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有着广泛的范围和丰富的内容。

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撑技术,农业信息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角度看,其特点主要体现为:

1、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信息技术将作为发挥该战略性资源强大功用的核心要素;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高耗、低效型的产业结构将被新兴的低耗、高效的产业结构所代替;

3、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增长的技术基础,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它将改变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

二、“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等政策的出台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有了巨大提升,同时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影响深远。

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必将开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变局。

三、农业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1、农业信息资源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缺乏宏观的规划和布局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信息网络的管理设施与人才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如此,从国家到地方,都已开始重视并逐步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农业部局域网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200多个农业生产与管理用户实现了远程通讯、信息传递与共享。“九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经济信息化的重点工程一一“金农工程”启动,正逐步使“农业信息快速路”与国家信息高速公路接轨。同时,我国还相继建立了100多个农业数据库,如由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研发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

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进行加工处理。这种技术可以生动地将农业信息、农业技术迅速地传播出去,为农业生产社会化奠定基础,也为农业技术快速普及、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智慧农业的发展,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控制农业生产精确性。GPS、GIS、RS的融合发展,构成了一个功能完整且强大的空地采集处理系统,是快速获取农业数据的重要手段,也为农业的精确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专家决策系统

我国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和安徽省农科院合作研制了“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并在淮北的10多个县推广应用。20世纪末,又成功地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为在大范围应用推广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铺平了道路。

4、作物模拟系统

作物模拟技术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过程进行模拟的一项新型技术。我国在作物模拟研究方面起步较迟,进度较快。中国科学家在作物生育模拟及优化决策等方面,也已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先后提出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模拟模型及优化栽培系统。

四、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对策

21世纪的农业是信息化的农业,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势在必行。信息技术的出现,拉近了科研人员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得多年传统的成果转化模式得以突破,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但是在我国的农业发展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对信息的利用能力也比较差;获取信息农业成本过高,使得农民不愿意耗财耗力去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需要既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又懂得农业经营、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对农民进行指导,但是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使得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很低;另外,农村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不高,使得技术的普遍程度很低;我国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但其数量和質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信息农业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等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对信息农业的实施造成了障碍,使农业信息技术普及难度加大。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对策。

1、健全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

首先,各级政府要更新观念,走“信息强国”、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道路,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具体实施中,要制定出强有力的实施计划和政策法规,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根据各地区特色和服务对象,确定信息服务的范围和领域,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各级农业信息机构、农技推广站应该与农民信息相通,形成多专业、多学科、覆盖范围广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2、提高全民信息意识,建设农业信息队伍

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学习和定期培训,不断拓宽农业信息队伍的知识面,以便更好的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强化生产者的信息意识。一方面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基地、培养专业户,让农民逐步意识到信息的作用,在生产经营中离不开信息。

3、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形成农业信息服务产业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的经济和生产条件,确立各自信息服务的领域和范围。紧紧结合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提供政策法规、市场需求、气象环境、农作物生产、畜牧业、林业等信息。按照标准化的信息采集、存储和共享的要求,通过分析、加工筛选出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信息。各村级信息发布员,收集当地有用信息,通过广播、宣传栏的形式传播到农民的手中。

猜你喜欢

农业信息化现代化互联网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