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从文理性而沉稳的爱国主义

2019-10-21李萌

大东方 2019年9期
关键词:沈从文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描述中,沈从文这个自由特立独行的人,似乎与爱国主义相距甚远,不可否认在现代文学时期,沈从文确实没有像左翼作家那样,直接拿起笔进行主流价值的宣传。但这并不代表沈从文的文章与思想中缺乏爱国精神,尤其是抗战时期。在建国之后,沈从文书信中关于这方面的叙述也并不少,他所表达的爱国主义观点具有理性沉稳的特点,在当时鲜红的爱国浪潮中算是一股清流。本文在于分析建国前后两个阶段沈从文是怎样爱国,他爱国的特点。

关键词:沈从文;爱国思想;建国前后

汪曾祺在《梦见沈从文》中有一段写道:“他对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对中国人,是充满感情的。假若用一句话对沈先生加以概括,我以为他是一个极其真诚的爱国主义作家1”。在其中《沈从文“转业”之谜》一篇中更是讲到,他的文学创作、文物研究,都浸透了爱国主义的感情。从热爱祖国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说沈先生并没有改行。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爱国爱民,始终如一,只是改变了一下工作方式2。

这是汪曾祺对沈从文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总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爱国主义是一贯的。当前对沈从文的研究大多分建国前后,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建国前的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和其中蕴含的感情。

沈从不是一个正统的科班出身的文人,他在湘西的山水中长大,那里的人们淳朴善良、强悍仗义,他们崇拜自然和神明,热爱生命并且追求自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仅仅受过小学教育的他,14岁抗过枪,后来去北京考大学没考上,于是成为一个旁听生。他的文字全是靠他自己的灵气,这种灵气赋予小说拥有散文诗与小品文的风韵。他要讲的,也不是故事,而是故事里人的美丽,善良。并用一种隐含的方式表达这种传统的真美在远离我们。以此与现实物欲纵横的社会形成对比。他也有作品中讲国家、讲爱国。但是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极大弱点是有理想而不善于实践”。以《菜园》为例子。这是沈从文1930年写的一片短篇小说,情节一如他的诸多小说一般清浅,但是清浅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先生深远的思考,耐人寻味。小说讲了一个沉婉而带着凄美的故事:一个衰败但是依靠自食其力仍然过着宽绰日子的旗人家庭。母亲和儿子相依为命,娘儿俩雇工种了菜蔬,养活全家,过着安恬而舒适的日子。平静被儿子的强烈求知欲打破,他外出上学,告诉了母亲很多新的知识,还带了一个儿媳,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不幸的,儿子和儿媳都是共产党员,被官府枪决了。母亲在儿子去世后的三年,最终也放弃了这世界,去了。从这篇小说来看,沈从文笔下的共产党员是有文化底蕴的,是有书生气的,尽管这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共产党员。1927年到1928年中国国民党清党,清党的重点是清除党内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白色恐怖笼罩在这片大地,而沈先生在“清党”之后呈现这样的作品,这必定是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他痛恨统治阶级的残暴,对共产党知识分子怀着真挚的感情,所以才发出这深沉的呐喊!《从文自传》中不管说什么,氛围都淡淡的。写的内容却又惊心动魄,自幼年即亲睹杀人,及至军中几年,不但看杀,也必亲手杀过,经历如此的磨炼,才有后来为人的云淡風轻吧。沈从文的文字真的做到了将历史与个人融为一体,大抵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作品的调子不是昂扬的,激进的。但是却饱含着明朗,拥有引人向上的力量。

曾有评论家说沈从文是一位“空虚”的作家,作品没有思想性。用某些读者的话来说:作品过于“理想化”,笔下的人物也单薄。我并不这么认为,沈从文关心的是人,人的变化,人的前途。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他想要把这种爱传达出去,这更是一种大爱。沈从文从文二三十年代的爱国思想常常内敛收缩与他的文学理想之中。也被他的人性论和生命关冲淡,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学作品的蛛丝马迹中看到他的爱国思想。

1948年香港出版的《抗战文艺丛刊》第一辑,刊登了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一问,文章指责沈从文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作家,是个“看云摘星的风流小生”。“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存心不良,意在蛊惑读者,软化人们的斗争情绪3”。这篇文章的论调左右了沈从文后半生的命运。作品被人批评,孤独不被理解以及多种因素的杂糅,一度崩溃的沈从文在1949年3月28日自杀,被长子发现后救下来。经过了一些事件和感悟,一步步放弃创作。并不是简单的建国后突然心态的转变。建国后我们也可以从他的书信中,表达爱国思想的影子。在一封沈从文写给一位年轻记者的信《凡事从理解和爱》这样写道“对别人成就知尊重,能无私心的去鼓励,也正是爱国家最好而具体办法,因为一切好处都是有传染的,能生长的,对国家向前发展有益有用的”这也正是他贯穿始终的朴素的爱国主义,也正是道出他的爱国思想的核心本质,爱国事无大小,都要具体到实践中去。

仔细观察沈从文这一生的国家观念,在建国前后其国家观念仍有之前的余绪,但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自我内心困顿之中,他的写作不能改造那只能放弃,并转向文物。做另外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这就是沈从文所坚持的一贯的理性沉稳的爱国主义,这期间也依旧未改。

在时代大潮之中,虽然不免会限制于此。沈从文没有摇旗呐喊,他用他的思考和见解再向我们解释他自己的爱国主义。沈从文的爱国主义与他的生命意识、文学自信是紧紧融合不可分割的。他深受湘西巫鬼、巫楚文化的影响,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行文也较少约束;他具有传统的美学理想,采取的是“节制”的审美视角,所以在他文中你是看不到“情感”的。比如不少作家喜欢大发议论或将景色都带上个人色彩,而纵观沈从文,他笔下的景观和人物都是审美对象,如你看一朵花一样,这花不会因为你的存在而有丝毫改变。正如他自己所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边城》没有回避悲剧,也不回避死亡(天保的爷爷的死去)。但这样的悲剧没有落入“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俗套,而是选择写一个世外桃源里一群至纯至真的人逃不脱宿命的捉弄,而这样的捉弄究其根本难道不是因为这个旧社会对人们的桎梏?沈先生没有着重刻画矛盾,故事在平淡中开始,也在平淡中结束。但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尽的,这已经达到了文学的目的。

他保持沉默,远离政治漩涡保存自身和家庭。在建国前勤奋写作,在建国后低迷的情况下仍然很快恢复过来专项文物研究,并做出巨大成绩。但他的一生注定是极其难走的一生。他是孤独的,被误解的。1995年,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女士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东西编选他遗稿的现在。1”

怎样理解沈从文的一生,如何理解他的爱国主义的思想,风雨同舟55年的张兆和都得出这样的感慨,其他人可想而知。对沈从文从文学史地位的评价从“没有思想的作家5”上升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最杰出的,想象力丰富的作家2”他一生都在他建构在“牧歌式”湘西厚土上的,朴素、单纯的人性美、生态美也正与他的理性沉稳的爱国主义融合。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从文家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金介甫:《沈从文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4]沈从文:《沈从文别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

[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

注释:

[1]汪曾祺:《梦见沈从文》,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第59页

[2]汪曾祺:《梦见沈从文》,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页

[3]郭沫若:《斥反动文艺》,《抗战文艺丛刊》,1948年,第一辑。

作者简介:

李萌(1995.7-),女,陕西西安,西北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沈从文
沈从文不把小事放心上
体谅
沈从文:不要把小事放在心上
沈从文曾言必自称“老子”,后因见到一“宝书”,才知道了自己的肤浅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民国才子沈从文的高调学术,低调为人
沈从文是一颗“星星”
沈从文的尴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