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的初步探讨
2019-10-21史金成
史金成
摘要:配电系统作为直接面向和影响客户安全可靠用电的终端网络,是整个电力网络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作用十分重要。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建设投入增加,我国配电系统设备和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体现其间的自动化科技进步,有效促进配电网改善。但实际工作实践中,仍存诸多问题不足,需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完善管理,提高运行水平,由此对电力企业配电自动化和管理提升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电力配电、自动化、管理措施
电力企业不断完善配电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但无论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存在的不足,均会对配电系统的平稳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因而出现的问题均应引起持续关注,应充分总结经验,对于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和解决,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实践,不断发挥配网自动化技术发展提升所带来的整体优势,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一、配电自动化发展内涵
配电系统自动化是配电管理工作的技术升级,也是管理角度的发展优化,从传统手动人工操作和管理,转变为以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统为主要管理工具和模式,其具体内涵涉及两方面:一从技术层面,自动化控制程序与操作流程节省大量人力,以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等技术方法,将各个配电系统运行环节统筹起来,提高运作效率,并在逐步完善中实现配电设备及网络的安全运行;二是管理角度,推动管理体制随着运行模式和技术方法的变化做出革新与优化,以适应自动化系统运行要求,实现高效处理复杂多变管理问题和化解运行安全风险。
二、配电自动化及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地区发展尚存在不平衡
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可显著提升用户用电可靠水平和质量,国内如北京及东南部相对发达地区,经过多年建设积淀,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很多地区尚处于探索阶段水平较低;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配电自动化建设标准提升及后期维护大量资金投入的需求不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地区,从电网可靠角度,地区政府及企业尚可为配电自动化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但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配电自动化水平和建设发展存在较大滞后。
2.实用化发展仍处于验证完善中
当今自动化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但很多技术模式依然停留在理论及应用验证阶段,且很多已投入实际运行的技术模式并非完善,存在运行生命短周期过短,运行标准难以规范,具体应用各自为政,系统割裂、信息孤岛、标准异化、模式差异等诸多协同方面的困难,这也成为配电网自动化难以大范围全面覆盖的重要原因。
3.配电自动化技术水平有待加强
我国配电系统自动化研发和实用起步相对较晚,自动化设备及其技术发展较部分发达国家相对落后;某些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需从国外引进尚难以自主掌控,系统及设备运行可靠度和稳定性较进口产品存在差距,技术实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现今电网智能化、泛在物联网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在配电自动化、智能化,尤其在增强技术实用化应用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完成。
三、电力配电自动化实现的要素
1.业务流程与自动化体系适配
配电自动化要实现对电能终端高效配送和稳定应用,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用电需求。在建设实践中,业务流程规范是保障配电自动化建设及深入后智能化落实的重要条件。专业管理人员在先期调整规范业务流程、做好系统筹划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软硬件资源,依据系统数据信息,对地区的电能配送及使用进行全面管理,并据实开展各时段的科学调配,不断优化调整满足配电自动化管理要求。
2.建立顺畅的业务程序环节
配电自动化顺利运转有赖于系统内部各个环节协作顺畅,在环节调整同时,加强内部沟通联系,做好各个关键环节的责任划分,对各个环节做好熟悉把握,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编制预案,建立科学严谨内部沟通机制,形成良好的业务联系,注重具体环节的细致处理,实现工作高效流畅,才能体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有优势。
3.系统需持续完善优化
配电自动化建设、软硬件系统巨量资金投入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持续维护和优化完善,成为确保系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要持续做好日常投入,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各个因素进行常态分析,动态把握配电自动化工作中各关键要素间的关系处理,不因短期利益丧失长期效益;注重系统运维科学规范体系的建立完善,注重系统中个体作用有效发挥,做到系统节点、流程环节配合良好有效,方能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持续高效运转。
四、从自动化角度提升配电管理水平实施策略
1、积极推进配电网新技术应用
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结合实际推进新技术开发应用,或开展原有技术优化,如固态断路器控制双电源馈线重要用户供电,可实现极短周波馈线切换不间断供电;与限流电抗器或电阻器组合,能迅速限流防止大短路容量的过大故障点路;与静态电容器或补偿器配合快速响应,可调节无功电流和抑制电压波动,灵活电压控制改进电能质量;动态电压恢复器可向敏感负荷毫秒级高速双向补偿,矫正电压畸变,抑制电压波动等。
2、拓展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范围
配电管理系统涉及运行管理、设备管理、用户服务等,构成计算机网络综合系统,以配电自动化实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性数据库系统等为基础,组建相对独立的应用功能子系统,以配网自动化(DA)、配电工作管理(DWM)、故障投诉管理(TCM)、自动作图(AM)和设备管理(FM)、负荷管理(LM)、配网分析系统(DAS)等功能,优化配电结构,快速查找、排除电力故障恢复供电,合理分配电力负荷,降低线路损耗,缩短停电时间,减少人工操作,记录运行状态,提供决策支持,大范围应用可实现配电网的自动化综合管理,优化配网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3、提升系统集成化、智能化、综合化水平
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综合性很高的庞大复杂系统,包含众多设备和子系统,同时各子系统及技术又在不断发展中,要尽量采用全面解決方案,走系统集成之路,如在馈线自动化方面,馈线终端除常规遥测、遥信、遥控,集成自动重合闸、馈线故障检测、电能质量参数检测功能,并与断路器、开关结合,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智能开关,为降低建设、运行维护成本、提高供电可靠性提供充足条件。
4、加强面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
智能电表、微电网、分布式发电、负荷侧管理、部分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及电动汽车等接入,配电网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简单树形网络已难以满足运行要求,电能单向流向配电网已发生根本改变,新型配电管理系统需统筹智能配电设备、复杂多变网络结构、复杂运行状态等多态势因素;同时伴随5G通信技术发展,在终端服务环节的远程抄表、停电控制、远方管理、网络复电基础上,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需不断提上日程等。综上务须不断强化和加快面向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
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配电系统自动化的升级优化,可有效整合、利用系统资源,整体提高电力企业工作效率,减少配电系统专业管理水平差异,对系统高标准稳定运行和配电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同时对确保电网正常运营,通过技术经济手段不断改进服务,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管理能力和运营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全民.电力配电自动化分析及配电管理建议[J].河南科技,2017(13):149-150.
[2]黄国铭.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