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集中采购风险及对策研究

2019-10-21赵拓

理财·经论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供应商流程商业银行

赵拓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被放在重要的位置。现阶段商业银行面对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加强采购管理、实现节流将会成为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鉴于此,本文对银行集中采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商业银行集中采购概述

商业银行集中采购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集中采购管理部门以购买、租赁、委托等方式,有计划地获取已纳入集中采购范围内的、一定金额限额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由此减少和避免零星或个体采购行为。

商业银行实施集中采购是国家的法定要求,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显著标志,还是从源头上预防及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更是打造“百年品牌”的必要保障。

目前国家对集中采购制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法规,在此基础上,各商业银行结合自身特点和环境,补充制定了采购管理办法,以此确定具体的采购方法和采购内容。

二、商业银行集中采购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采购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给采购活动造成的损失或带来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从实施集中采购制度以来,不断完善集中采购的组织架构,持续改进集中采购的管理办法,优化采购流程。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着各种风险可能。笔者通过整理归纳,将存在的风险主要分为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和流程管理风险。下面将对商业银行集中釆购中存在的三大风险进行阐述。

(一)内部欺诈风险

集中采购涉及的资金量大,牵扯的利益关联方多,工作中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如政府相关部门、单位上级领导和潜在供应商等。由此,存在采购人员玩忽职守,或与外部人员勾结的内部欺诈风险,在未进行充分比价的情况下,组织参与围标、串标、抬标,导致供应商选择不恰当,商业银行丧失符合质量要求的最优惠价格。

(二)外部欺诈风险

主要表现在供应商采购过程中,提供虚假证件、隐瞒真实情况和不良行为记录,或者是无资质、超资质承揽项目。供应商主体资格达不到采购文件所要求的最低下限,为谋取中标/成交,相应单位采取伪造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甚至挂靠等手段欺骗评审专家,取得主体资格合格以及达到评审环节的基本条件。

同时不乏存在一些供货商暗中联合,共同抬高价格,中标/成交后再进行利益分配,如此不仅破坏了市场的经济秩序,而且严重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利益,给采购项目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三)流程管理风险

采购需求计划偏离风险。因银行内部需求部门未做好前期市场尽职调查,同时因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多,人员素质专业背景的局限,造成所提交的需求计划偏离市场公允价格,技术标准不符合项目要求,给后续的采购行为造成不良后果。

流程交接风险。集中采购的流程比较冗长,其中往往涉及组织评审履约等环节,一个采购项目需要60天的采购时间;而越是复杂的流程越可能犯错,越是冗长的流程越有机会犯错;同时,复杂和冗长的流程还容易给不法之徒更多的机会和诱惑,也使得出现问题之后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工来梳理和解决。

管理交叉风险。采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配合,例如银行网点装修工程就需要个人金融部门、基建部门、保卫部门、合规部门、财务部门及上级相关条线部门共同协调配合。而越是交叉管理、多头管理,越可能没人管理、无人问津,出现“三不管地带”,并可能给予不法之徒更多的违规空间。

合同履约风险。商业银行采购的合同风险是最常见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采购合同的条款制定及签订随便盲目,在履约过程中懈怠履行合同,甚至违反合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旧充新,超合同约定期限,提供假发票以及其他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

资金支付风险。资金支付发生在商业银行采购的最后阶段, 支付款项必须严格按照银行规程操作。但由于自身不完善的支付程序和不合理监督机制造成错付、漏付,或者由于未按规定建立资金清算台账,法规制度更新不及时,合同条款歧义等原因产生支付风险,也会使银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集中采购风险控制对策

(一)完善规章制度及岗位体系

一家商业银行,要实现集中采购制度的完善,必须着眼于建立运作机制,集中并整合市场各项资源,增强管理水平,要持续不断地将信息平台、供应商管理、评审专家库、业务全部流程和采购执行标准进行整合与统一,要在国家相关集中采购法规办法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适合该行的集中采购办法指引,让采购行为有法可依。

同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明确采购岗位说明、考核目标和采购人员需求,实现“能岗匹配”和“人岗匹配”,以避免规章制度最后以操作员作为“落脚点”,使操作个体承担较大的风险。

(二)注重文化和廉政建设

管理制度上要以人为本,构建专业自律的采购文化,加强员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素养,打造一支“思想靠得住、业务有专长、作风过得硬”的队伍。要从个体管理和控制的角度出发,日常工作中加强与采购岗位员工的交流,增强员工的廉洁从业意识,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激发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坚决反对行业不正之风。

(三)完善供应商管理

建立供应商信用评级系统。建立供应商信用评级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首先,建立信用评级数据库,包括供应商资质信用数据库、评审专家库、信用缺失的供应商案例库;其次,建立严格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供应商分级管理,同时建立在供应商信用评级标准的基础上,供应商可分为不同的层级,方便采购使用及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类别的供应商进行合作,提高采购效益。

建立采购信息实时互动机制。要打破信息壁垒,将银行系统内各级采购机构多年积累起来的企业、产品数据信息在全国各分支机构予以公开,实现信息资源统一规划、整合分享。

建立有效的供应商选择监督机制。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即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相互监督,银行监督部门应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本行供应商的选择进行依法监督。

准确编制采购需求计划,规范采购。商业银行在采购前应由需求部门及监督部门派遣专人走访市场,确定市场公允价格。采购需求的编制要组织行内相关部门参与,初步采购需求计划制订后要逐条审核修订,并交由相关内外部专业人员进行核查,共同决策。采购的可操作性经过详细分析、仔细核实供应商资质、合同条款、付款条件、预算金额和违约责任等采购项目的具体內容,并尽量避免遗漏。采购工作的计划、预算必须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在这个过程中,由行内的权力机构审批各部门汇总的采购需求计划,负责采购工作的行领导来审批采购使用部门制定的采购预算。

加强合同管理。与法律合规部门进行合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雇请外部法律专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出具各项目采购模板,同时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提示,尽可能规避合同风险。采购标的最终使用,管理部门必须参与合同的签订。加强采购合同的管理,必须建立合同专人负责的管理机制,为企业下一步采购提供合同信息作为参考。对于还未签约的合同,必须广泛审查合同的安全性与准确性,避免合同诈骗;要及时对已签约的合同进行归档保管,并按照合同管理机制及时对合同的履约情况进行跟进。要建立采购合同台账,定期查看合同是否完整归档,合同到期是否按时结算,合同履约情况是否真实反映。

四、结语

强化商业银行集中采购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采购业务流程,做好采购全链条监督,可以有效地防范采购风险,提升商业银行采购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做好支持保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颖.关于商业银行集中采购前期准备工作的几点思考[J].新经济, 2013(26).

[2] 王军.浅谈金融机构集中采购的实施意义和基本方法[J].经济视角(下), 2011(10).

[3] 周琛琛.国有商业银行集中采购制度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浅见[J].现代商业,2010(7).

猜你喜欢

供应商流程商业银行
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
呼叫中心外包供应商选择问题研究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基于供应链环境下乐山某超市供应商的选择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