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黑龙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9-10-21赵敏
赵敏
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现有的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进而确保学校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就业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培养模式对改革我国的教学培训体系、提高人才创新意识,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黑龙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中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期望对促进我国创新性人才涌现有所帮助。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黑龙江创新人才培养必要性
(一)需要创新人才
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两国被一些专家称正处于“蜜月”期,在这一过程中,中俄经济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化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4年,中俄双边关系受到各种因素推动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是尽管如此,中俄两国仍旧需要通过提高经贸合作把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2014年,习近平主席建议蒙古和俄罗斯与中国一起来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了两国政府首脑认可并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中蒙外长会议上,中国外交部长建议“在欧洲和亚洲建立中蒙经济走廊”,并明确表示中国将与蒙古和俄罗斯合作,通过强有力的沟通、规划与时间表来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
(二)适应各自的发展需要
2014年,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中俄天然气供应和购买协议》,签订了新的为期十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双方还签署了西线天然气管道的天然气供应合同,并深入讨论了油田项目合作的可能性。2015年4月开展了中俄蒙铁路合作三方协商,三方政府通过丝绸之路商业带倡议,以谈判的形式宣布建立联合运输物流公司,并重申愿意在铁路运输、高等教育、互联网经济等领域从事积极的合作。
(三)利用黑龙江的地理优势
中国与蒙古之间的经济走廊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分为两条线路:一条是从北京经天津到呼和浩特,然后到蒙古和俄罗斯;另一条是在中国东北地区,从沈阳、长春、哈尔滨到满洲里和俄罗斯赤塔。这两条走廊相辅相成,形成了双边经济发展的新开放带——中蒙经济走廊。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黑龙江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处于中俄贸易的前沿。“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占中国与俄罗斯双边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黑龙江在中俄贸易中的“桥头堡”作用。中俄贸易为黑龙江省的高校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就业平台。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黑龙江创新人才培养现存难题
(一)教师水平不高
目前黑龙江省许多大学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语言技能。然而,大多数教师拥有的是纯语言学学位,他们对商业和双边贸易的了解相对较少;与之相对的,出身工商界的教师对双边贸易领域的研究非常深厚,但是他们并不了解相关的语言学,这意味着这两种类型的教师在专业层面上基本上是不完善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需要优化
黑龙江的高等院校应当注重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随着双边贸易市场需求的扩大,近年来黑龙江出版了许多有关经济、贸易和旅游方面的教科书。然而在这些教科书中,通常更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的印证,这是因为这些教科书的作者大多是理论专家,没有实践经验,因此这些教科书不适合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针对这一情况,黑龙江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应优化教材内容,在注重专业理论的同时,加大实践经验的总结,完善教科书和教学方法。
(三)需要大量实践
实习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巩固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各种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他们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专业技能,同时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具体来说,黑龙江许多高校都在积极配合俄罗斯大学来开展实践,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实践,如“3+1”“2+2”“3.5+0.5”等。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夏令营组织模式就较为简单,以开展联合教育和学术交流为主,着重于提高学生的中文听说能力,在专业方面则以具体的实践工作为主。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中俄人才模式的优化
(一)适应新时代教学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黑龙江大学一直是中国东北一所重要的大学,也是全国第一所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大学,第一所吸引大量俄罗斯高级专业人才的大学,为新中国的外交、军事、商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教育等领域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黑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独特教学氛围与运作特色的大学,当你身处其中时,会被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趣互动以及熱烈的课堂气氛所感染,发现自己身处有趣的教室教学中。此外,黑龙江大学还拥有独特的外语教学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做好俄语和蒙古语的口语练习。而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学院坚持“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间的完美平衡。
(二)优化大学结构
中俄人才培养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很多差异。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新时代下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校同时也是高技能人才发展的重要摇篮。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此期间,黑龙江省的许多大学都引入了独特的人才教育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改革措施,以改善自身高等教育结构,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显示,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塑造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机构,从而培养更多世界级的学科创新人才。黑龙江大学作为一所省级大学,始终致力于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向社会各界输送优秀毕业生,这些人才在国民教育、国防科技等领域的平均就业率已经超过90%。
(三)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2010年,黑龙江大学成立了第一个本科直升硕士的课程体系,这一新的升学体系旨在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满足中俄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2012年,黑龙江大学启动了试点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独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系统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创新,积极进行名师教学,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是高校间全方位、多层次和广范围的双向互动过程。黑龙江大学和俄罗斯大学始终保持密集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合作。2006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黑龙江大学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成立了联合研究生院,共同培养硕士和博士生,并同俄罗斯多所高校合作培养学生,进而实施“2+2”和“2+1+1”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说,具有优秀才能的交换生在黑龙江大学学习两年后,将在俄罗斯学习一年,然后回到母校再学习一年,毕业时可以获得俄罗斯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的双学士学位。
(四)俄罗斯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近年来,俄罗斯也开始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2005年8月,俄罗斯政府出台了发展与创新等领域的扶持政策。该文件指出,俄罗斯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培养更多知识精英。具体说就是,俄罗斯将在未来10年集中在两种类型的大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一种是多学科的联邦大学,这类大学同时有3万到5万名学生;另一种是以科研为基础的专业性大学,并在这种类型的大学建立科学园区,从而提高大学生直接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也采取多种措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四、结语
总之,中俄两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均有自身的特点,通过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可以为实现经济体系的互助互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