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美教育,上善若水

2019-10-21梁文钟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诗性诗意孔子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体系中,山水早已超越自然景观,而成为一种文化意象和精神寄托。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关于水的论述俯拾皆是。老子常以水喻道,孔子更强调“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子贡问:“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以“水者君子比德”。孔子与弟子的问答,以水之平等无私,兼收并蓄,以利万物比之君子之德。而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圣先贤以水论道,我们不妨以水观教育,则师生关系比之于水亦无不可:遍予无私比之教师无私博爱;所及者比之润物无声;浅者流行深者不测随物赋形比之因材施教各得其所;至量必平比之师生间人格平等。为师者若能以水悟道,大美教育亦在其中矣。

一、真水无香,回归教育的本质

禅宗“吃茶行路无非道,行住坐卧皆是禅”如当头棒喝,世人顿悟佛法在世间,生活即道场。人的行为受制于思想观念,而个人的思想观念不自觉地按着历史与群体的思维固有轨道进行,这种思维的从众和惯性往往造成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思考产生偏离。

一段时期以来,教育的本质曾被这种惯性思维所遮蔽。教育被定义为知识的传授,品德的塑造,行为的培养,教育在课本中,在课堂上,在学校里……教育就是一本正经的传授的过程。但一直如此就是正确的吗?从禅的智慧中寻求启示,也许我们对教育会有全新的认识:教育不全是老师传授,学生接受。更本质地看,教育是情感的体验,是生命的提升,教育是成长,教育是过程不是目的。教育不在生活之外存在,教育就是生活本身。环境的营造是无言的教育,衣食住行的每一细节是生活习惯养成的教材,教师的言行举止接人待物是素质教育的课本,社会民风是公民教育的最大教化。教育就是这样,她并不是单调乏味的知识纪律,而是人情味十足的生活细节。某种意义讲,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学问。自孔子以后,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演变成为庞大的知识体系,而越来越偏离其提升生命质量,获得幸福人生的的初衷。

如果把教育看做工作,收获的是一张苍白的课表,如果把教育看做职业,收获的是一节精彩的课堂,如果把教育看做失业,收获的是崇高的荣誉,如果把教育看做生命,收获的才是完整的人。

马克思深刻认识到工业文明下人的异化,教育也在劫难逃。教育原是为幸福人生奠基。反观当下,教育被异化为人生追逐的目的。于是,人性在教育体制下匍匐不前,生命的价值沦落为追求教育质量的工具。因此各种人性被扭曲、生命遭摧残的教育悲剧层出不穷轮番上演。

褪却繁花归本真,洗尽铅华始见金。真水无香,大象无形。当我们揭下强加在教育表面的面纱,少一些浮躁盲从,多一份理智的反思,回归教育的本源,其实教育不过人生的修行,人性的修炼,是生命习修悟化的过程。只有把对教育的认识和观念从学科知识体系中回归到生活,回归到人本身,教育才是真正地关注生命,具有人文关怀。

二、静水深流,放慢教育的脚步

德国思想家亚思德尔思说过,“2500年前,人类出现了一个轴心时代,中国有孔子老子,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各自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影响了兩三千年的社会。”每一次文化的复兴都有一个规律,必须回到源头上,吸取知识营养再前进,才能发出灿烂的光辉。这里道出了人类历史发展一个颠簸不灭的真理: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创新和飞跃,都必须回归原点。教育亦如此。

让我们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究竟真谛。两千多年前青青菩提树下佛陀演经说法,静静的恒河波涛依旧回荡着释迦牟尼解脱世间苦难修证圆满人生的微妙法门;巍巍的泰山之巅孔夫子温良恭俭让的儒教勒石为记,儒雅之风虽漫灭犹可识;莽莽山林老庄秋水马蹄天放客,涤尽心灵的污垢而得清净自在依旧启迪着现代人内心的黑暗迷茫。心灵的成长需要时间点滴的积累,需要阅历慢慢地浸泡。古圣先贤设教授徒,无不是诠释着“大教教心”的微言大义。也许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太长,以至于我们如此健忘,无暇顾及这些曾经在人类文明的星空里闪耀的思想智慧的光芒。

从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的富国强兵,从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的改弦更张,从推翻帝制后五四运动的自由民主,从建国后大跃进运动的赶英超美,从拨乱反正后的经济飞速发展,我们一路走来,脚步匆匆。放眼当下,高速公路大肆扩张,高铁在飞速奔驰,我们的时代前所未有地追求快节奏。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失去汉唐的恢弘气象,失去了宋人的优雅淡定。如果说“快”是现代科技日益进步的成果,那么“慢”却更接近人生意义的真相。

台湾学者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静水深流,教育是慢的艺术。在一个全民涌动追求“快”的时代里,让我们的教育敢于“慢”下来,带领孩子们走在人生的风景线上,且行且赏。

三、上善若水,追求教育的诗意

教育需要诗性吗?这听起来像是个新鲜的话题,其实先哲们对此早有精辟论述。

孔子论诗,谓可以“兴观群怨”。“过庭语”中,孔子孔子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再次强调诗教的重要性。儒家提倡礼教定名分,诗乐养性情。从教育的育人属性来说,诗性教育调和了社会秩序对人性束缚与人类内心对自由的追求二者之间矛盾,是理想人格培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教育的社会属性看,当年孔子过武城闻弦歌之声,不觉莞尔一笑。由此可见,诗乐教化更是儒家理想社会构建的“不二法门”。

无独有偶,诗人海德格尔旗帜鲜明地提出“诗意地栖居”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

诗言志,歌咏言。翘望先民时代,人民在大地上深情地歌唱,于是有了《诗经》。那是一部生命的热情欢歌。没有诗意,苦难的人生将变得单调乏味。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意的国度,中华民族是追求诗意的民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也必定是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诗性的教育。缺乏诗意的生命是没有乏味的,缺少诗意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诗性教育是根植于心灵的教育,让教育关系中的每一个生命在诗意的情境中徜徉,这是一种多美的境界!

李吉林曾在一篇教育散文中写道:教师也是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孔夫子以《诗》教化民成俗,并把《诗》摆在首要位置上是独具慧眼的。唯如此,他方能在人生的坎坷中坦然行走。在诗的国度里,他走的不再是一条坎坷苦难的人生路,而是走在诗行里。

水光潋滟的西湖胜景,同是一湖山水,湖边船夫看到的是游客,餐馆掌柜看到的是食客,游人看到的不过是透过照相机截取的西湖一角。而诗人眼里的西湖却是如此鲜活,充满诗情画意。

一湖山水,因境界不一,所见便各不相同。诗性教育为我们打开感知宇宙人生的另一视角。在诗意构筑的世界里,完成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独特性。我们需要诗性的教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无形无象,无色无味,而能映照万物,达于至道,止于至善。以水之本性悟教育之达道,或可一斑窥豹。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 马兰.现代教学原理.

[3] 张旭东.学校素质教育导轮.

作者简介:

梁文钟,男,1982年生,汉族,广东东莞,大学本科,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4年,主要研究方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批注式阅读。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荣根学校)

猜你喜欢

诗性诗意孔子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卷首语
虫子的诗意奇旅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永恒
冬日浪漫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