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设计在汽车内饰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019-10-21尹才宣李洋
尹才宣 李洋
摘 要:时代的快速变化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变化提升推动着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并逐渐向着更高的高度发展。汽车内饰设计作为汽车设计与研发的关键内容,同其他部位设计存在本质区别,内饰设计对消费者购买与市场反响等具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现阶段,汽车内饰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设计风格发生相应的改变,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汽车内饰;设计
时代在快速变化和发展,汽车工业发展已然迈入全新时代并对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汽车设计领域涵盖众多内容,包括发动机、外观与内饰等十分关键的内容,对汽车销售产生重要影响。汽车内饰作为汽车与驾驶人员接触最多的空间,设计内饰时务必重视人性化,充分满足用户需求。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人性化元素的科学运用,使汽车内饰设计满足人们的需求。
1 人性化设计在仪表台中的应用
对汽车来讲,仪表台是汽车内饰设计的重要构成,不仅能够将汽车行驶的具体情况进行清晰的呈现,还可以为驾驶者提供更多的功能按键,为汽车驾驶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人性化设计在仪表台设计中的应用,应使驾驶者能够准确了解汽车行驶的具体状况。对仪表台设计颜色各不相同的色彩台块,使驾驶者能够快速对驾驶情况作出了解与掌握,或是将不同功能设计成不同的颜色。仪表盘背光主要分为暖光以及冷光两个主背景色,如蓝色可以为驾驶者带来舒适与安稳的体验,红色则可以为驾驶者带来更多的视觉刺激。因此,汽车内饰设计阶段,仪表盘背光通常多以冷色为主,此种设计能够确保驾驶者汽车行驶安全性。不过,此种设计方法并非适用于全部汽车内饰设计,例如,运动车型或是竞技赛车等,仪表盘背光通常以红色或是蓝色为主,部分还会设计为白色等[1]。
2 人性化设计在座椅的应用
汽车内设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的元素与方面相对较多,不但需为驾驶者设计安全舒适的驾驶环境,还需通过内设的人性化设计使驾驶者的驾驶疲劳感得到有效缓解,确保汽车行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针对内饰座椅设计而言,不但需为驾驶者设计安全性与舒适性良好的座椅,还需具备良好的安全保护功能,保证驾驶员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可以做出快速反应,对驾驶者安全做到保障。因此,针对座椅采取人性化设计过程中,务必对紧急情况下可能产生的伤害等做出仔细充分的分析与考虑。基于当前数据能够得知,大部分交通事故,颈椎损伤成为出现概率较大的伤害问题,对人体的危害极其严重。驾驶者驾驶汽车阶段,不论是汽车正面撞击还是侧面或是背后撞击,均会对颈椎产生各不相同程度的伤害与影响,亦被称之为甩鞭式损伤,此种损伤情况伤害的部位不仅包括颈椎,同时还包括人体头部,若是在撞击情况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休克状态的出现,对驾驶者意识判断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针对座椅的人性化设计,日本丰田公司设计研发甩鞭式损伤减轻(Whiplash Injury Lessening,WIL)概念座椅,汽车安装此种座椅,当发生交通意外情況时,座椅可以主动对角度做出快速调整,保持座椅角度能够同驾驶者颈椎保持良好的贴合,使人的身体摆动幅度降至最低,充分保护人体的生命安全。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安全性与人性化的座椅势必被进行研发与推广,以确保人员安全。
3 人性化设计在侧围的应用
针对汽车来讲,侧围通常是指座椅两侧,即车门内侧使用面板。针对侧围人性化设计方面而言,因为侧围的功能作用与中控与座椅相比,并非十分显著,主要起到对车内人员侧面安全做出保障的作用,因此,在人性化设计方面,侧围的设计应重视确保汽车内饰空间的协调性与整体性,同时满足车内人员心理方面的标准需求,以对驾驶者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汽车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主要是针对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做出充分的、仔细的考虑和分析,特别是消费者对储物功能的要求。因此,设计人员通常会设计充足的储物空间,传统储物空间以副驾驶手套箱为代表,当前汽车储物空间在汽车设计的各个角落均有体现。比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设计生产的具备多样化功能的厢式车S-MAX,该类型汽车不但可以对座椅进行手动调整,同时位于汽车内部设计多达26处储物空间。储物空间的设计,不但使车内空间充分利用,同时为车内人员提供一定的便利,带来良好的驾驶与乘坐体验[2]。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快速变化发展,汽车内饰设计更加丰富多样,消费者对汽车内饰设计的人性化特征更加关注与重视。因此,设计人员务必重视对人性化元素的科学运用。设计阶段以确保汽车内饰基础功能完整为前提,满足人们价值与操作的严格需求,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针对不满足人性化标准的内饰部件,需基于人性化设计做出研究,使其能够变得更加人性化,以促进汽车销量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王祺曾.汽车内饰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J].明日风尚,2017(22):123-125.
[2]李斌.汽车内饰设计中的人性化因素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5):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