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诵读,改变自我

2019-10-21翁斌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诵读意义小学

翁斌

摘 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开口,阅读课文时,会选择默读的方式进行,有的甚至是用快读的方式。这样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阅读,根本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文章的生动、情感。诵读,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自觉进入角色,融入作品的氛围,受作品的感染,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诵读 意义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奖我国千年的优秀经典诗文传给孩子们,引导他们从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育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千年古韵得以传承,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诵读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小学的语文教学,我们主要是侧重对每篇文章的结构的分析、语法知识的传授、基础知识的灌输。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潜意识的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文章,而将朗读的技巧轻视或者忽略。家庭教育中,家长们更是偏执的认为,一篇文章,孩子只要掌握了词句、段落就行,背、默写,生搬硬套,一篇文章就算解决了、掌握了。这样造成学生普遍语言积累不足、文化底蕴单薄,对一篇文章的理解片面,没有经过生动的诵读,只能生硬地接触文章。

现代语文教学已经开始重视语言训练,这样能培养学生们的语感,良好的语感应该从诵读中培养。通过学生开口诵读,能体会到文章中不同角色的心情,从而不知不觉地用不同的声调进行模仿。通过熟读和背诵不仅可以强化语言,还可以帮助学生大量积累语言。在诵读过程中,对于好的、有趣的语言,学生能不由自主地重复念,反复记,并且在自己与他人的交流中引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应减少一些对课文的分析讲解,以引导学生多读书为主旨,多背诵教材中的优秀范文。作为引导者,我们要帮助学生们选择一些诵读材料,让他们乐于大声诵读,从而积累文学知识,为培育文化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教材编排不仅注意适当地加大了课内阅读积累的量,更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基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尽早喜欢阅读、学会阅读。这对于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诵读有助于扩大视野

现在由于电子产品的推广,很多的家长都发现,孩子们的课余活动都以这一方面的内容为主,大多孩子不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不但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而且对于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也造成了威胁。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控制孩子们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与机会。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向上的课余活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我们要创造条件,给予孩子们更多自主诵读的机会。

著名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卿创办了一个栏目“朗读者”,在这个节目中,被邀请的朗读者无论他们年龄多大、多有名气、科学贡献多大,当他们捧起书本时,如同一个第一次接触到书本的孩子,显得紧张、慎重。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是书本给他们带来命运的改变,是大声朗读给他们带来自信,因为,正是在诵读过程中,他们有了深海探索的经历,有了太空翱翔的刺激,有了白求恩争分夺秒抢救病人时的紧张,有了刘胡兰英勇就义时的无畏……很多做人的道理不用家长、老师日复一日地唠叨,他们从书中自己就可以获得;很多世界奇观、奇闻他们不用身临其境就可以探知。有了阅读的机会,他们积攒了很多知识,有了大声诵读的机会,他们自信自己和别人一样很棒,不用躲在角落里做旁聽生,而是可以大声地和别人一起讨论自己的见解。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阅读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240篇,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一、二年级要求是“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对三、四年级则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由此看来,要完成《语文课标》规定的阅读积累量、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仅仅靠课内阅读是不够的,必须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

在我们学校,每周都有经典诵读的时段,孩子们或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或者自己组织成群,朗诵《弟子规》《三字经》以及古诗文等,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在思想道德上也加深了学生对勤奋刻苦、文明礼仪、谦虚好学、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和感悟。

三、诵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小学阶段,是孩子正确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此时,我们学校和家庭的引导尤为重要,很多家长有个困惑,现在的孩子太有主见,我们的喋喋不休的引导达不到我们预先期待的效果,有的到起到反作用,多说怕孩子烦,不管,怕孩子做错了。聪明的家长会发现,为孩子提供好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我们中华有着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而经典著作历时千年淘洗,其间更是蕴涵了先人们对个体人生、人类社会、宇宙自然的感悟与思考,对于现代人而言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如我们小时候经常念的《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等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戚继光》《邱少云》《陈嘉庚》等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爱国,当我们吟诵这些文章,自己的心灵之窗得以打开,心灵世界得以丰富,与传统文化和外部世界建立起了一种必然的联系,从而走向更广阔的现实人生。

我国现在有一个很严重的社会群体,大家把他们命名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长辈,为了改变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条件,背井离乡,将自己的孩子留给年迈的祖辈,外出打工。他们作为父母,缺席了孩子们关键的童年成长时期。这些孩子的人生观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很大一部分,书本就是他们的好老师、好家长。留守儿童,本身就有一种不安全感,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总是不喜欢表现自己,隐藏自己。通过引导他们与书本交朋友,大声诵读,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心,释放压力,让他们意识到,虽然家长不在身边,自己还是被关注的,自己有能力大方展示自己,从而不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低声下气,而是勇敢地抬起头,展示真正的自我。由于父母不再身边,很多的做人道理,他们可以从书中汲取,通过诵读真正领会。

猜你喜欢

诵读意义小学
有意义的一天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