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鲶鱼”,在改革中如何生存
2019-10-21杨鹏志
杨鹏志
管理学中有这么一个效应“鲶鱼效应”,过去,挪威渔民在海上捕到沙丁鱼,因返航路途长,大部分沙丁鱼运回码头时已经死掉,但有位渔民运回的沙丁鱼总是活着的,人们都很好奇。后来终于有人破解了这个谜,原来这个渔民在船上的养鱼水槽内放了几条鲶鱼,沙丁鱼发现了凶猛的鲶鱼,如临大敌,四处游动,给鱼群带来氧气,最终使沙丁鱼能活着抵港。
在国企国资改革的大浪潮中,“双创”席卷全国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改革,一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纵观近年来的改革历程,无不和这条“鲶鱼”有关,上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想充分发挥高端“鲶鱼”人才作用;中至进行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合作者,也是想引入“鲶鱼”来“搅搅”国企的体制,激发企业的活力;下至建立经济有效的用人机制,无疑是盘活人力,发挥“鲶鱼效应”。
改革中的“鲶鱼”
站在国家角度,逐步开放资本市场,主张“一带一路”,建立亚投行,从沪港通到沪伦通,一步一步引入不同的“鲶鱼”,一步一步纳国际之财,纳国际之智,纳国际之新思维方式、新管理模式。
站在政府的角度,不断推进“混改”,是在引“鲶鱼”;“腾笼换鸟”,也是在引资源“鲶鱼”;鼓励“创新创业”,引智之“鲶鱼”。
站在企业的角度,也是在不断地摸索这条“鲶鱼”,集团公司的人才培养战略,建立人才公寓,就是在引“鲶鱼”之才;产权管理部独立,也是想开拓一条内部“鲶鱼”;各单位各部门要立标,向标杆学习,也是在发掘“鲶鱼”。
如何发挥“鲶鱼”之用
“鲶鱼”来源于外部,目的在于制造竞争:经常听到一句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就是在说这条外部“鲶鱼”的进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对原有的“沙丁鱼”形成了较大的压力,逐步使之脱离原有的“舒适区”,迫使这些“沙丁鱼”不断游动,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增强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效率。竞争使其充满活力。
“鲶鱼”来源于内部,旨在激励:在内部选标杆,“鲶鱼”的敬业精神及工作能力会受到企业表扬,形成标杆,从对比中发现差距,分析提高自身能力。但同时对内部“鲶鱼”的自我要求是很高的,这也就要辅之以更好的激励政策,才能真正发挥出内部“鲶鱼”的作用。
内部“鲶鱼”,
在改革中如何生存
防止被“沙丁鱼”化:长期处于“沙丁鱼”环境中的“鲶鱼”,呼吸着同样的氧气,获得同样的食物,当“沙丁鱼”联合起来排挤这条“鲶鱼”时,“鲶鱼”的作用就會被大大削弱,会存在被强行挤出这个集体的风险。“鲶鱼”应当具备防同化的能力,不被环境所干扰,如果这是一个团结一致对外的“沙丁鱼”群,那“鲶鱼”就更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思想传递,促使“沙丁鱼”向“鲶鱼”转化。
“鲶鱼”自己要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鲶鱼”对“沙丁鱼”这个群体来说是个“入侵者”,资源环境都不是所熟悉的,而偏偏又必须在这片土壤中长久生存下去,就要学会保护自己。对于国企改革中的“鲶鱼”,其生存难度很大,因为在国企中存在“能者多劳”但“多劳者不一定多得”的情况。记得前不久湖南永州市市委书记因为一篇文章而成为了“网红”,他提出我们翻过“5+2、白加黑,8+X”这一页,让其成为永久的历史,也提醒那些“鲶鱼”们,保护好自己,不要还没到达码头,就已经战死在“5+2、白加黑,8+X”的途中了。倘若仅一条“鲶鱼”放置在100立方米沙丁鱼的水槽中,纵使你能力超群,也会奔死在回航的途中。
思考
改革正在进行时,国家需要这样的“鲶鱼”,政府需要这样的“鲶鱼”,企业需要这样的“鲶鱼”,部门同样也需要这样的“鲶鱼”,但“鲶鱼”需要顽强的生命力,这生命力的持久需要更有利的生存土壤,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地去做一条“鲶鱼”,充当改革前进的推动者,而不要成为改革的阻碍者,只有这样,我们的部门、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快适应国际变化的趋势,成功地到达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