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2019-10-21陈美璘
陈美璘
摘要:随着大众旅游和休闲时代的到来,贵州山地旅游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首先阐述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然后针对贵州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因子、可持续发展资本和可持续发展产品这四个方面提出贵州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056-02
1 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1]。针对山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持续性就要保持或者延长山地旅游资源的可使用性,不能让其耗竭,让后代在生产和生活时都可以利用山地旅游资源。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山地旅游资源的同时考虑到旅游环境,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以山地资源为基础考虑环境承载力,重新审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保障,在开发和规划中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的山地科学发展新模式[2]。
2 贵州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这些在以往被看作阻碍贵州与外界交流的山脉现在大多已成为宝贵的山地旅游资源。近年来贵州省对这些山地旅游资源进行大力开发,目前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但是在可持续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粗放式开发
山地旅游资料开发势头良好势必导致有些景区人满为患,景区若不对客流量进行疏导与控制,会导致景区超负荷运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游客体验也差[3]。贵州山地旅游资源丰富,山地旅游资源的特征之一就是脆弱性,有些地区开发山地旅游资源时一味考虑到经济效益,忽略环境与社会效益,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且贵州属于石漠化较严重的地区,山地资源的破坏会导致石漠化加剧,极难修复。
2)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山地旅游开发一般会涉及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这几方利益主体。在开发初期,由于各方利益较为一致,矛盾冲突表现不太明显,但是开发中后期各方利益矛盾激增。通过查阅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案例,很多景区大部分收益都在没有产权的旅游经营企业手中,政府则会获得管理费用或者部分提成,往往只有极少的收益最后到景区社区居民手中。在景区经营过程中,有些社区居民会自主经营饭店、民宿等,但是由于自身没有太多投资且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在与外来企业或商家进行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最终大多数居民都是把房屋租赁给外来商家进行经营,只能获得租金收入。对于那些没有旅游景区产权和资金投入的社区居民来说,他们的收入方式并没有太大变化,主要还是靠种植业、养殖业来获得收入。有些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景区环境或方便统一管理等目的,会限制社区居民农作物种植的种类,限制他们进行捕捞、采摘等,这些措施会导致无产权投入居民的收入减少。
3)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文化内涵
贵州很多山地旅游景区仍是主打传统旅游观光产品,度假休闲及真正的山地旅游产品项目较少,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有些景区运用文化产品开发等来丰富旅游产品形式,但是,文化产品挖掘的深度不够,山地旅游资源开发只有挖掘文化内涵才能持续发展。2018年,文化与旅游部的组建更是告诉我们旅游必须与文化结合。贵州大部分山地旅游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很多景区已注意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如通过贩卖少数民族物件、修建少数民族建筑等形式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让游客感觉不到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没有深度挖掘出来。
4)产业融合乏力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形成各种特色产业,如山地梯田农业、茅台文化工业、生态文化产业等。但是贵州很多山地旅游景区只关注山地旅游行业发展并未把“旅游+”产业融合落到实处,依然还是门票经济,未转变成产业经济。产业融合乏力,导致贵州山地旅游没有发挥出它强大的带动能力,在旅游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旅游带动工业遗迹和废弃地再利用、旅游与生态及文化等产业整合职能方面表现差强人意,没有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山地旅游发展之路,也极不利于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
3贵州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保护生态环境,保住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发展山地旅游必须保住生态环境的底线。进行山地旅游开发时,不能破坏环境原有的格局与生态系统,要让基础设施建设等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不能因景区建设而破坏生态环境;相比于其他旅游活动,山地旅游活动如攀岩等更容易对生态造成破坏,因此在山地旅游开发之初,就要把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山地旅游景区运营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虽然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但是景区运营中各种生活污水、固体垃圾等都是不可避免的,要处理回收好各类垃圾,减少对景区的破坏。总之,在依托山地旅游景区获得收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解决社区利益冲突,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构建和谐社区环境,是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景区开发中,社区居民的收入部分来自自身经营部分是投资分红。有些社区居民自身想参与经营,但是又不懂得如何经营。因此,政府、管理者及开发企业可以帮助社区居民提高认知,一方面向居民详细介绍规划内容,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帮助社区居民认识自身能力,这些帮助让他们明确自己如何参与到景区运营之中。培养提高社区居民能力,主要采取技能培训的方式。如进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社区居民服务能力,进而可以参与到餐饮、住宿等行业,增加自身收入。
3)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品
丰富山地旅游产品种类,要实施山地旅游产品多元化战略。在开发山地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要注重开发度假、疗养、攀岩、探险等多种类型山地旅游产品开发;在打造自然景观的同时,更加注重打造山地民族民间文化、山地传统建筑、山地特色农工业生产等景观。同时,要深度挖掘山区文化旅游的内涵,山地旅游景区包含有很多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比如少数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这些较容易表现出来,还有一些需要去深度挖掘,如民族文字,民族历史等,这些也是民族文化瑰宝,需要专业的研究学者进行挖掘开发,这些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也可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4)促进产业融合,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因子
促进产业融合,要对山地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山地旅游区的开发要以旅游业为基础,培育出山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力,利用“山地旅游+” 推进文化、农业、林业与教育、康体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山地乡村旅游新业态和产品,拉长山地旅游产业链[5];同时还要促进山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山地旅游业与文化、工业、体育、房地产、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进而培育贵州山地旅游新业态。
参考文献:
[1] 朱骅.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5,(03):42
[2] 馮德显.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2006,(06):67-70.
[3] 唐利文,吴柏清,陈玲.我国山地度假旅游区开发探讨——以甘肃省和政县松鸣岩度假旅游区为例[J].技术与市场,2009,(06):69-70.
[4] 银元,李晓琴.山地旅游业态影响因素及规划实证研究——以贡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热带地理,2012,(06):676-682.
[5] 陈兴,覃建雄,李晓琴,史先琳.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特色化开发战略——兼论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J].经济地理,2012,(09):143-148.
【通联编辑:闻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