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9-10-21俞重林

科学与信息化 2019年16期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经济管理应用

摘 要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更好地履行农经管理职能,提高农经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经济管理;应用

近年来,池州市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积极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抓好省委一号文件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加快農业现代化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基本情况

2018年,全市共辖5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26个村,9441个村民组(含农村社区)。汇总农户数40.74万户,增长0.2%。其中:纯农户25.43万户,减少1.9%。农业总人口137.19万人,增加3.8%。农村劳动力人口83.08万人,增长1.1%,其中:从事家庭经营43.17万人,增长1.1%;外出务工劳动力41.59万人,增长1.7%。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总面积890.15万亩,增长1.1%。其中:耕地178.02万亩,增长3.5%;林地660.66万亩,增长1.7%;养殖水面13.5万亩,减少9%。现建有县区、乡镇级信息服务大厅60个、村级信息服务大厅626、村级信息服务点626个,电子网络教室1座,培训基地1处,开通农业信息网5个、农业企业应用物联网5个。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150555.75万元、增长57.2%,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总收入33897.31万元、增长8%,增收2500.48万元;全市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认定的家庭农场2699个,较上年2372个,增长13.9%;注册登记认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807个,增长14.9%。其中:被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示范社404个[1]。

2 主要做法

2.1 积极宣传,提高认识

近年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农经信息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下发了《池州市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池州市村级会计委托代理财务电算化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并组织党政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步伐,让农民步入“信息高速公路”,对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2.2 政府引导,各方参与

我市农业信息网,充分依托中国电信企业现有的基础网络,建立农经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农村用户网络的快速转型。做到“服务新农村,建设信息村”,实现农经信息资源网络共享,使更多的农户得到了实惠,企业实现双赢。

2.3 项目带动,搭建平台

信息网络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电脑,配备软件,建立平台,才能实施正常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项目,共计投入资金2164万元,共配置电脑设备178套,各种管理软件5套,县、乡、村实现了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及网络监管系统。目前,全市农经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2]。

3 初步成效

3.1 农村财务监管初见成效

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管理,是规范村级财务程序、防止腐败产生、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手段。为有效的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维护农村财经纪律,保障村集体资产安全,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市推开“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后,各乡镇成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村居成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经过努力,已对全市600多个村的村级财务进行网络监管,并由专人记账、稽核、归档管。并与村签订了会计委托代理协议,建立了“村财乡管县监管”网络化监管服务平台。

3.2 土地流转规范有序

近年来,市、区以贵池区墩上街道试点成功经验为基础,成立了县(区)、乡镇(街道)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指导各地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中心成立以来共发布土地流转信息1135多条,累计流转土地面积566298.51亩(其中:流入农户293634.59亩、流入专业合作社208957.92亩、流入企业21007亩、流入其他主体21239亩),实现土地流转收入22519.94万元。目前,全市各县区、51个乡镇(涉农街道)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设信息员,及时准确反映所辖区域的土地流转情况,使土地流转信息实现网络共享。

3.3 农民负担监测有力

做好农民负担监测,建立健全农民负担长效机制,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也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大事。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2015年9月,我市在贵池区墩上街道、唐田镇等地建立“一事一议” 筹资筹劳监管信息试点工作,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信息网络检测,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促进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制度化,确保了农民负担合理,不存在农民负担反弹的现象。

3.4 培训工作实现信息管理

按照农业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要求,各县区、乡镇和街道均建立了农村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已培训的200名财会人员都已纳入该系统进行网上管理,而且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实行信息化管理和核算

3.5 农经统计网络化报送

农业部农经信息统计报表管理平台已覆盖到乡镇一级,各项统计数据实现网络化填报,保证了农经统计工作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快捷性。此信息平台的建立,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利用率,有效促进了农经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3.6 依托载体实现增收

目前,全市农业电商企业超过4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额8.4亿元、增长23%,新增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10家。东至县、石台县跻身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成功举办全国林产品绿色发展论坛,全国唯一的国字号生态林产品电商产业园揭牌开园。林产品电商平台“大森林商城”上线运营,入驻200多家商企。

4 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大。农经信息网络化建设和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而系统的运行、维护和升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阶段系统运行的费用短缺,所以投入和支出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信息化队伍亟待加强。全市农经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农业信息人才,由于人员队伍的业务水平不高,导致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不够及时准确。

三是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农经信息网络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许多农民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导致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仍然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

5 主要对策

5.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为此,应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农经信息化投入机制:一是设立专项资金。严格管理,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投资主体地位,有效推动农业信息化稳步发展;二是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因此,要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其他社会团体和组织参与进来,在信息网络化建设中财政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合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5.2 加强宣传,引导农民科学使用信息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利用村级电信宽带网络、广播、电视、农业信息发布栏和黑板报等媒介,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到人,逐步撞击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大批农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能人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去,迅速使农牧业信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5.3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对县级信息管理员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综合能力。对村级信息员一方面要进行电脑网络知识培训,使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明确职责。村级信息员主要职责是:为农民网上提供政策咨询、发布农畜产品供求信息、土地流转信息等各种经济信息、为农户代购农资和代销农产品服务。

5.4 利用信息网络,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功能

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使现代远程教育真正成为农民的良师益友。

5.5 突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家。加强农业招商引資,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0个,市级及以上示范合作社10个。立足池州山、水、土、气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全年休闲农业综合收入34亿元。引导企业发展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 力争新增农业物联网企业10家,新增农产品电商20家,全年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达18亿元。

参考文献

[1] 彭江华.浅论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知识经济,2015,(8):52-52.

[2] 赵宇.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山西农经,2015,(9):38-39.

作者简介

俞重林,男,安徽省池州市人;毕业院校:安徽财经大学,专业:会计学、工商企业管理,学历:本科,电子信息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职称,现就职单位:安徽省池州市农业农村局,研究方向:电子信息、财经管理等。

猜你喜欢

信息化技术经济管理应用
珠海市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受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和对策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浅析信息化技术在一体化手术室建设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