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地震波衰减规律及其恢复方法
2019-10-21王胜阳
王胜阳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震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地面地震分辨率依然不高,不足以检测到薄层等方面的数据,笔者从地震波衰减规律出发,建立了一种通过恢复地震波高频衰减,并以此来得到宽频带地震剖面的措施,并且能够有效地增加地震分辨率。研究表明,地面地震分辨率低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靠近震源地区以及地表的层面,对地震波有个逐渐的衰减。本文通过数学模型,建立了一种反褶积方法。通过双井微地震测井资料,来计算出震源区以及地表层附件的滤波因子,测出的数据用来进行反褶积计算,得出需求的地震资料,接着使得衰减的地震波不断恢复,使得通过大药量激发地表接收地震,依次拆减成小药量激发的宽频带。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于油气勘探工程、沉积学研究等领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地震波;反褶积计算;近震源区;地表地震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震勘探技术的突破始终是我们国家重点研究的方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勘探中的分辨率较以前提高了许多,目前,已经可以通过高分辨率地震来对沉积现象做出解释。不过,在油气开发领域,当下的地震勘探分辨率依然不足以应用到薄层地质中。想要清晰地分出薄层油气储层,目前的地震勘探技术还达不到要求。由于地震波的逐层衰减,使得地面地震记录不到有效数据。但是通过反褶积计算模型,可以将地震波的衰减通过模型比作子波与反射率的褶积[1]。要想通过现有的地震资料来解释需求的现象本质,就必须要提高地震分辨率,同时脉冲信号的褶积数据应该与地震记录独立开来,也就是说与地震波无关的波动必须要从记录中清除出去,清除的过程叫作反褶积,反褶积在我国多次应用,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 地震波衰减规律研究与探讨
在我国地震勘探的数据记录中,地震波频率达到成百上千赫兹,在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在四千米深的矿井底,可以检测到宽度在五到四百赫兹的地震波,这就说明在四千米以内的地层中,地震波的衰减不是很明显。为了研究近地表和震源附近地震波的变化,相关工作人员做了双井微地震测量试验。测量试验中的观测系统,是通过双井中的一口井,多角度的多个观测点进行地震波引发和制造,同时在另一口井中安置接收仪,接收来自引发井中的地震波,通过双井微地震测量试验得到的数据叫MVSP。某次试验数据如下:安置地震激发仪器的井深四十三米,激发仪间隔一米左右,而安置接收仪的井深同样四十三米,两口井间隔为四米。充当地震震源的是可以引爆的雷管,配上些许炸药。经过试验证明,地震波的衰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除了距离之外,影响地震分辨率的主要因素是炸药量的多少,当炸药量较多的时候,近震源的地震波衰减较大,同理炸药量较小的近地震源区域的地震波衰减比较小。由此可以看出,在地面地震勘探中,地震波发生明显衰减的层面主要是在靠近震源的地方,以及近地表区附近。想要得到宽频带高分辨率的资料,就必须要对地震波的衰减过程做一个恢复工作。
2 恢复地震波衰减方式
由于地震子波的衰减是由多层次组成的,因此通过本文提出的褶积模型,可以将恢复地震波衰减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四个层次:
(1)在符合2个规定条件的情况下,从双井微地震测量中获取MVSP记录。
(2)将上下两个行波进行分离,通过使得虚反射被移除,获得新的MVSP的潜水面。
(3)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出震源区、地面虚反射等方面的滤波因子。
(4)参考反滤波方法,将滤波因子进行进一步处理,得到需要的宽频带地震记录。
3 地震波恢复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反褶积计算模型被多次应用到松辽盆地的多个地区,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松辽盆地的地震波低速层主要在深度为五到十五米左右,立体地震覆盖次数在九十次上下,资料表明,信噪比不低[2]。在通常的立体地震处理中,通过应用反褶积模型,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分辨率,在时间偏移的基础上,对立体地震叠后时间进行计算,一般只需要进行反褶积计算即可。如果运用普通方法去处理,地震剖面主频才五十赫兹,而通过反褶积计算模型,主频达到了一百八十赫兹,分辨率极大地提高,且断层图像清晰,满足研究的需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地面地震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地震波衰减来说,是由于近震源区和近地表层的地震波衰减幅度較大,在高速层里面,地震波的高频衰减不大。近震源区以及地表层附近的滤波使得地震波频带窄,而且分辨力不高。上文中提出的反褶积方法,不但可以使得高频衰减的地震波,逐层恢复,而且使得通过大药量激发地表接收地震,依次拆减成小药量激发的宽频带。并且该技术在松辽盆地取得了良好的应用,通过实际使用证明,地震波分辨率达到了之前的两倍,反褶积模型的应用,使得地震波衰减数据得到恢复,可以给我国油气勘探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 胡学龙,璩世杰,蒋文利,等. 基于等效路径的爆破地震波衰减规律[J]. 爆炸与冲击,2017,37(6):966-975.
[2] 常旭,李政,王鹏,等. 基于频率衰减补偿的微地震定位方法[J].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25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