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2019-10-21刘晓斌
刘晓斌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从教学生语文知识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强调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就是训练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首先,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其次,充分发挥导学案在预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预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062-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定教。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预习对教和学起到真正的铺垫作用,是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的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学习的整个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全方位扶持:也有部分学生认为预习无关紧要,只要上课紧跟着教师的思路就可以了,其实大谬不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从教学生语文知识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强调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而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就是训练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的预习,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提高语文预习的有效性。
1.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1以读为主,发现问题。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初读课文,从生字词入手,对于生字词,要求学生要读准其字音,明白其含义,较为通达流畅地朗诵课文,并能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过去学生只是单纯地读书识字,不会去深究字词的含义与用法。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善用字典,对生字词不懂时,要去查字典,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并标注到书上或者笔记本上。这样,在课堂上教学效果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孔圣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但能收获知识,还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还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并把这些东西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与老师交流,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着巨大的作用。
1.2作好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课前预习课文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符号标出自己喜欢的词、成语或句子,把好词美句摘录在笔记本中,用不同的方式标出不理解的词句,课堂上先与同学交流看法,然后在请教老师,做到弄懂为止。长期如此,不但能积累大量的优美词汇,丰富语文知识,表达能力也会有大幅提高,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1.3注重文本的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的重要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独立自主的主体来看待,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了对作品中人物的独特看法:有的说皇帝是愚蠢的,被别人骗了也不知真相;有的说皇帝的本意是好的,他只是想知道他的部下哪些是称职的,哪些是不称职的;有的说那些大臣只知道阿谀奉承、骗取财物;有的说那些大臣实际上是骗子的帮凶;有的说那些大人都很世故,不肯轻易讲真话;有的说只有天真的小孩无所顾忌地讲出了实情通过文本阅读,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认真感悟作品,让心灵与文本充分地交流与沟通,从而获得独特的人生经验。
1.4问题设计突出课文的重点。
语文预习中的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高质量、高水平的预习问题是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教师应针对文章的重点精心设计每一课的预习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哪里有障碍,哪里有疑难,哪里有认识断层,哪里有思考的兴奋点等等,都了如指掌,并有意根据这些情况设计恰当的问题。例如,在《背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背影这一重点设计如下问题:文中共写了几次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要求能具体描述出来)?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通过高质量的预习问题,学生能够很快把握住课文的重点,从而为课堂上突破课文的重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充分发挥导学案在预习中的作用
2.1目标导航,使学生有自学方向。
即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导学案,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学”、“我要学什么”,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
2.2预习导学,使学生自学有章法。
即学生依据导学案,尝试解决课本问题。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主动查阅工具书,对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获取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主动查阅工具书,对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收集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亦可适时点拨。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学生可依据导学案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學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视相机答疑解惑。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抓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总之,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认真指导好学生的预习,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语文学习中预习的有效性,从而为学生掌握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晓玲.如何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9).
[3]缪汇颖.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