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2019-10-21刘小炼向世芳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时代思想

刘小炼 向世芳

摘 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其路径选择是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路径对于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字:大学生;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地位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为此,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要求。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极为迫切和必要,是培养新时代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命题。因此,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对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困境

新时代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新挑战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第一,主流价值意识积极主动性不足和不平衡发展。大学生主流思想存在严重的参差不齐、思想活跃但是信念不坚定的问题,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新要求,帮助大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实现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第二,教育模式和制度陈旧和不充分发展。大数据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大,教学模式和教育者都有待进一步革新。当前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填鸭式课堂教学,对实践活动和其他方式涉及较少。此外,对教育工作者的招聘、考核、管理等要求相对比较单一,因此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有待完善和加强。

第三,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大数据背景下,各种数据充斥在大学生周围,致使大学生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辨别真伪的难度加大,一些消极懈怠的错误思想观念传入到大学生的头脑,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单靠教育的某一环节来改变这种困境是不行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各司其职,充分解答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带来的困惑,形成一种教育向心力,逐一破解。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合理科学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目前高校教育一项丞待解决的课题,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高校教育体系为主题、综合统筹多方助力实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等资源一体化推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1.指南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引领大学生走向新人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宗明义指出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和新的目标,落实到大学生自身,就是用新目标开拓新的人生期望和追求。切实响应新时代的发展目标,站在时代最前沿以“更高更快”去迎接新时代命题,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利用新时代的机遇走出新的人生姿态、扬起新的人生航帆。

新思想筑牢大学生的精神根基。大学生本身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其自身思想比较活跃且容易受到侵入和伤害,用新思想去筑牢大学生的精神根基,以防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侵蚀。这些新思想包括五大发展理念、担当理念等,只要是筑牢了精神根基,就能牢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

新使命鞭策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使命,广大青年学生必须为其努力奋斗,以新使命为标准,严格要求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新使命的鞭策下,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更为全面的深刻的教育,以确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2.主动力:创新高校教育体系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关键,理想信念是思政工作的起点并贯穿于始终,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特别是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是落实思政课、革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教学队伍和力量的必然选择。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堂作为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教导的主阵地,新媒体时代必须要优化创新传统的课程教育体系,以围绕、关照、服务学生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做实做强实践与网络教学两个载体,加强线上线下思政课程建设和改革,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使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教学要“活”,实践教学要“实”,突出“互联网+”,网络教学要“亮”。

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并利用好第二课堂,新媒体网络成为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载体,有力推动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教学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和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载体,传播和引导校园文化,组织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同时,网络媒体的创新优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素材。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新时代发展要求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新机遇,同时,也为其教育方式方法制定了更高的标准。教育工作者是学校的核心,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因此,完善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高效率的线上线下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队伍,最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

3.强支撑:“四位一体”协同合作教育机制

大数据时代革新了教育空间和教育方式方法,这要求高校运用网络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进行教育提升。新媒体作为当代大学生沟通的关键载体,手机已成生活必需品,要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下取得成效,单靠学校某一方力量难以实现,需要集家、校、社、个人等多方教育主体统筹合作、相互整合、优化以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四结合”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全民共享理想信念教育发展的新成果。

家庭教育是基础,直接关系到个人的道德教育、修养教育、为人处事和理想信念教育。现代家庭教育要建立家长和子女之间平等、自由、民主的和谐家庭关系。家庭氛围愉快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且是终身的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子女。父母处事为人的态度,文化教育的层次及理想信念的情况,对子女的理想信念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承担着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责任和义务。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在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多种形式的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切实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和校园教学环境的建设与革新,充分体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效能。

社会教育助力形成理性和平、向善向上的社会风气,正确引导社会媒介舆论,多报道一些积极上进、内容深刻、助人奋发向上的正面新闻;多宣传一些时代楷模,英雄榜样、青年模范的优秀事迹;多弘扬一些符合时代规律的、体现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展现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以此激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强烈共鸣,切实有力地提高新时代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大学生学会自省、慎独,大學生本身因缺乏自律性,面临着种种复杂诱惑,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制力和辨别力不足,沉迷于虚拟世界的自我妄想中。因此,大学生必须加强自我管控、自我教育,达到“自律”和“内化”,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养,这是在新媒体时代提升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的内在动力。

综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个人、国家和民族而言都至关重要,它是一个漫长的育人过程,是全社会全体人民全方位全过程教育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建军.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2]大学生理想信念研究课题组.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

[3]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4(12).

[4]孙雅格.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时代思想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