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
2019-10-21张诗琪
张诗琪
摘要:2001年,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具活力、最困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这一改革浪潮正在有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化、知识化,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改革,并以惊人的速度顺利推进。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概念已不再适合实施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应在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有效地改革中小学音乐教育,以更好地服务音乐基础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一、音乐课堂教学的普遍性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基础音乐教育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也存在于音乐学科中,也面临着许多我们自己的体系不适应的问题。为了时代的发展。其主要和突出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单方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和目标,导致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由于历史原因,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整体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审美教育与其他方面的关系,特别是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对音乐课程的价值和目标的理解出现严重偏差。具体表现如下: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尤其是互补美德的价值,而忽略了音乐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关注非审美经验
(知识,技术,历史,推测),忽视审美经验(联想,想象,创造,情感);无视音乐教育。它在发展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习惯于简单地将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移植到音乐课程的目标中,而忽略了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教育目标;它只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但忽略了学生。音乐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音乐兴趣的培养。这些误解不可避免地导致音乐教育和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的审美和艺术品质严重丧失。其次,它违背了普通音乐教育的规律,导致了音乐教育专业化的倾向。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各种版本的音乐教科书在内容,风格和要求等方面深受专业音乐和艺术院校的影响。内容和要求全面,系统,难,不仅超过了中小学生现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而且超出了要求。中小学生需要发展音乐;在风格安排中,各种音乐知识通常被分成块,学生只接触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真实和完整的音乐。这种具有专业化倾向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普通音乐课程的价值和目标。
二、确定培养目标
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人们创造潜能的发挥,主要依靠记忆知识和传授技能的教育理念受到很大影响。人才的标志不仅取决于知识商的参数,还取决于情感,审美和文化内涵。中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让学生在道德,智力,身體和美学上全面发展。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师应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和“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信念为指导,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和感受生活,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创造生活。
三、音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理解及对课程改革实施的思考
众所周知,纪律的坚实基础始终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应保持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双基”不应该被淡化,而应该与时俱进,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中产生基本情感,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并得到充分重视。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在中小学的日常音乐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课程。有些教师过多地忽视了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多地关注艺术观念和活动氛围的创造。学生要么创造,要么是节奏,要么是探索,但是人们在课堂上太忙了。结果,他们无法掌握教科书中的歌曲。教师的教育改革意识值得肯定,但没有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就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状态。音乐课程改革实施中“双基”过度稀释的现象表明,我们对课程改革中“双基”地位的理解容易出现过度矫正的问题,音乐教师必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注意。
四、音乐教师的角色转换与职业素质的提高
(一)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将“接力棒”改为“指导”
音乐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性格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对音乐的偏好差异很大。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局限于“知识”和“学科”的狭窄范围,而应以“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为基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抛弃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喜欢和不喜欢什么,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到正确的教学切入点,并将“指挥棒”变为“引导石头”带领学生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传教士,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和情感的副本;课程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教材。相反,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音乐学习的角度,学习和解决学生想要学习,如何学习等问题。学生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愉快地参与和学习。这样,师生就成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并成为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的有机结合。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将“主导”变为“平等交叉”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迫切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好的钢琴演奏和美声唱法不能解决实际的学校教育问题。此外,还需要提高节奏,准确的演唱能力,听觉能力,音乐阅读能力,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合作能力。“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热点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强烈的理论思潮,也是一种深刻的实践变革。”音乐课程的概念主张学科的整合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这要求音乐教师重视各学科的知识学习和积累,以及多民族的卓越。展示音乐文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实现音乐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革热点和困难,要求教师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灵活使用软件。此外,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来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应加强个性和道德修养,更好地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服务。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音乐教师应遵循中小学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勇于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并不断改进它们。我们将努力培养世纪之交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