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象雷达数据的三体散射自动识别研究
2019-10-21杨妍辰姜皓严李明聪
杨妍辰?姜皓严?李明聪
摘 要 本文从雷达图像的三体散射特征产生机理着手,直接分析对应三体散射的雷达反射率因子数据,从而避免了由数据转化为雷达图像时造成的信息损失。识别出三体散射现象后再在雷达图像上标出其位置。本方法不仅可以识别出核在单体外侧时出现的三体散射,还可以识别出核在单体其他位置时有没有产生三体散射现象,以供预报员更好判断冰雹降落区。减少了预报员的工作量,使预报员不必长时间肉眼观察雷达图像。
关键词 天气雷达;三体散射;数据识别;冰雹预警
引言
本文基于雷达反射因子数据,根据TBSS的形成机理和回波特点,建立一套新的识别算法,并结合谱宽产品进一步确认TBSS特征,最终有效识别出单体外的TBSS,和处于单体内的可能TBSS,提高了具有TBSS特征强冰雹的识别率,并为强冰雹预警提供客观依据。
1三体散射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图1 造成三体散射长钉(或火焰回波)的雷达信号路径示意图.点C处的阴影代表造成该回波假象的大于60 dBz 的反射率因子核心
图1中显示了造成TBSS时的雷达信号路径。若C区在雷达径向上有长度分布,设长度为L,如图2所示,其中C区前端与自己的TBSS距离为A,C区尾端距离自己的TBSS为B,则可知耀斑回波中前l长度内的回波强度几乎不衰减,之后才开始逐渐衰减,由图可知
考虑地球曲率以及雷达海拔高度时,设雷达海拔H,仰角为α,回波图像上距离雷达r处所在的地面高度为h,如图3所示,
从上式可知,的长度大于C区L的长度。根据统计资料L不超过8Km,r取雷达探测半径200km,雷达仰角范围为0°~14°,而强核出现位置在3°~7.5°范围内。将这些值代入(3)式,可得比L最大不超过10km,而L越小时,长度和L越接近[1]。
电磁波波长为5cm(C波段)时,能检测到除大冰雹外大雨滴或小冰雹产生的TBSS,而S波段(10cm)雷达只能检测到大冰雹的TBSS。所以S波段检测到TBSS时,是发生强冰雹的充分条件。
通过分析多个案例,可得到TBSS的一些特点,具体如下:
对于S波段雷达,其反射率因子显示阈值为5dBz,要产生一个能被分辨出的TBSS,TBSS对应的反射核的反射率因子都大于60dBz。
统计TBSS的长度,最大长度为24km,最小长度为1km,3km以上的TBSS占总次数的91.2%。如果单体核距离单体边界较远,TBSS会和降水主体发生混合,故雷达图上测得的TBSS长度必然变短。
反射率因子核心强度越大,高反射率因子的区域越大,TBSS的长度就越长。
我国冰雹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夏之交,高度通常在6~9km之间,根据冰雹形成机理和雷达特性,雷达仰角为4.3°,5.3°和6.2°时是探測TBSS的合适探测仰角。
TBSS的谱宽值(Spectrum Width, SW)最大可达到13m/s以上,在SW上特征明显,即使TBSS和降水回波混合,也能清楚的识别。
TBSS的反射率强度(周边没有降水物回波时),据统计不超过25dBz,一般为20dBz。故TBSS头前部L处的反射率强度大于20dBz,之后随举例衰减,直到5dBz时被雷达噪声所覆盖[2]。
2三体散射数据识别
以反射率因子数据为基础,根据三体散射(TBSS)特征,寻找满足TBSS特征的数据。
2.1 反射核位置区域的确定
雷达在以不同的仰角,方位角从0°~360°(正北为0°,顺时针增大)进行扫描。每个方位角获得不同径向距离的反射率数据,如图4,为某仰角时,方位角从300°到320°时,径向距离从141km到160km范围内的反射率数据。反射率因子小于5dBz的均进行去噪,等于0。为寻找反射率因子≥60dBz的连通区域,逐角度(逐行)寻找≥60dBz的单元,并逐一记录此类单元对应的方位角θ和径向距离r。如果一行中几个单元连续≥60dBz,则这几个单元形成一个连通区域。该行中有不连续的≥60dBz单元存在,则暂记为多个连通区域。同理下一行继续寻找满足条件单元,如果该行连续出现≥60dBz单元,则形成新连通区域,并和已有连通区域中的径向距离r作比较,如果两个连通区域中有相同r,则这两个连通区域合并为一个连通区域[3]。
2.2 反射核心区域“中心”的确立
依上述方法可从某仰角的反射率因子数据中寻中若干≥60dBz的核心区域。选其中一个核心区数据集,该数据集如包含n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各自的坐标(方位角θi和径向距离ri)以及反射率因子Pi。以此数据集根据公式(4)便可求出该反射率核心的“中心”位置(r,θ)[4]。
2.3 TBSS特征数据的辨识方法
求得的反射率因子核心区域中心坐标(r,θ)后,将r值以及该反射率因子回波所对应的仰角α代入公式(2),可求出反射率核心区所在的高度h(h值取整数),则TBSS的位置即在该方位角θ上r+h处开始,并向后延伸。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若TBSS不和云雨反射率数据混合时,则最长可达24km,而雷达分辨率为1km,即,TBSS在方位角θ上从r+h处开始向后延伸23个径向距离数据的长度。而TBSS的宽度(方位角)范围定义为该核心区域数据集中最大方位角和最小方位角之间(θmin~θmax)。该区域中最大方位角θmax=310.8°,最小方位角θmin=308.8°。图中绿框单元是依据公式(4)计算得到的中心位置,其对应的方位角和径向距离分别为θ=309.8°和r=146km,计算得到TBSS的起始径向距离为r+h=150km处,而根据核心区的θmin、θmax值可得到TBSS的范围。根据大量统计资料显示,TBSS可能发生断裂现象(中间部分反射率因子小于5dBz),而采用上述方法,即使TBSS发生断裂现象,也不会影响计算结果,即,该方法容错率比较优异[5]。
3实测与分析
标记好的TBSS以及反射率核心区域。根据本文所述方法,结合福建、安徽、天津的10次强对流事件进行实测,从仰角范围从0.5°到6°等6种角度反射率数据,136个未和降水物回波混合的TBSS中135个被识别出(同一反射核心区不同仰角都有TBSS存在),1例未被识别出是高仰角时TBSS处反射率因子数据与同径向距离θmin–1和θmax+1两个单元格的数值差别不明显,且24个径向数据中仅有4个径向距离有反射率因子数据,从反射率因子图像上看,TBSS的特征就是很短且粗。即,对于TBSS未和降水物回波混合时的识别率达到99.2%,未被识别出的TBSS可以从其他仰角反射率因子对应的数据中识别出,以弥补此处的遗漏。更改测试方法中的A值和差值D,如果A值范围扩大,D值变大,都会使误警率FAR(false alarm rate)升高;降低A值和差值D,漏报率RMR(rate of missing rate)反而升高[6]。
4结束语
根据本文的方法,计算量很小,计算机能够及时地发现TBSS,为替代低效、经验的人工识别提供了一个科学、准确、快速的自动识别方法;为提前预报强冰雹天气,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 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 多普勒天气雷达与业务应用[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37.
[2] 廖玉芳,俞小鼎,吳林林,等. 强雹暴雷达三体散射统计与个例分析[J]. 高原气象,2007,26(4):812-820.
[3] Smallcomb C. Hail spike impacts on Doppler radial velocity data during several recent lower Ohio Valley convective events[C].23rd Conf on Severe Local Storms. St Louis,MO,USA,2006:1-22.
[4] Waldvogel A,Schmid W,Federer B. The kinetic energy of hailfalls(part I):Hailstone spectra[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1978,(17):515-520.
[5] 王萍,杜雪峰,徐考基,等.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像中三体散射自动识别[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4,(8):711-718.
[6] L. R. The radar three-body scatter spike:An operational large-hail signature[J]. Weather & Forecasting,2010,13(2):327-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