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式寺庙建筑的艺术特征
2019-10-21李庆男
李庆男
摘要:“人面壁、水流东,三百年古刹晨钟,听喃喃梵呗诵经声,嘉木样佛祖宗风。”这是对佛教文化圣地一拉卜楞寺深深的感慨,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素有“小西藏”的美称,恢弘的建筑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并在甘肃、青海、四川等地有明显的代表性。本文以拉卜楞寺为例介绍了其建筑的艺术特色、空间布局、特殊的装潢与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拉卜楞寺浓缩了藏民族悠久灿烂的人文画卷,是人们解读藏民族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的主要窗口。
关键词:民族;宗教;拉卜楞寺;建筑艺术;文化;色彩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文化的结晶,最能体现历史时期文明的标志,当属建筑艺术,在日常生活中,建筑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原始时代的巢穴到如今的現代化建筑始终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既能反映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能反映着各民族文化经济的基本状况,成为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
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自然环境极其悬殊的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创造了无数震撼世界的优秀作品。布达拉宫就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结晶和丰碑,它充分体现了藏族建筑艺术和营造技术的高度成就。古老的建筑体现了祖先们的创造智慧,留给后世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
在藏族建筑中,宗教建筑尤为重要,作为宗教活动主要场所一一寺院是藏区主要的文化中心,拉卜楞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居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鲜明地反映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印迹。; 拉卜楞寺是安多地区藏族人民将自己勤劳血汗和无穷智慧集于一体创造的文化艺术殿堂,拉卜楞寺建筑风格基本属于藏式,是离西藏最远、离内地最近地区藏式建筑之代表。
1.合理的总体布局
寺院坐落于农牧交界地带的大夏河畔,四面群山逶迤。银色的后山状如背负珠宝的卧象,寓意稳健富饶;寺前河水欢腾,右旋宛若法螺,象征吉祥圆满;对岸思念桂林绵延,四季绿萌苍翠,预示长盛不衰。寺址所在地因河水流状而叫做“扎西奇”,意为吉祥旋。东西狭长,南北稍窄,形若开扇,自东南而西北缓缓逐坡升高。雄浑的寺院建筑群形成椭圆形整体,西北坡地簇拥林立着巍峨壮观的高大殿堂,东南平滩布满低矮的稠密、僧舍和嘛呢经轮房,举目望去,尽收眼底,或红墙绿瓦,或楼阁金顶,或藏汉合璧,或四合院落,还有点缀其间的俊秀挺拔的铜塔和白塔,醒目多彩、交相辉映。气势磅礴的民族建筑群与周围优雅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发好鸣扬河谷,经声回旋耳际,清香桑烟缭绕虚空,红衣僧团聚集法苑,农牧信众虔诚朝礼,构成了一幅和谐庄严的佛国画卷。
经堂和佛殿是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动态的角度讲,经堂和佛殿的主角都是僧俗信众,僧众在经堂开展佛事活动,俗众围绕佛殿朝转祈愿; 从静态来讲,经堂和佛殿的主角则是信众心目中的膜拜对象,即玲琅满目的像经塔占据着神圣的空间位置。
2.巧妙的形体处理局
学院和佛殿形体,丰富多彩,风格谨严。拉卜楞寺建筑除注意整体的协调布局外,也注重个体建筑的形体美感,如医学院其前院的侧墙而低、只有一层。后殿的侧墙短而高柯达三层突兀而立,正殿经堂为两层,长度均介于以上两者之间,适成过渡,比例呈现明确的立方体,墙面收缩显著、坚实而厚重,体积感很强。墙面的处理也经过了慎重的设计,前、中、后三部的墙体都用暗棕色鞭麻,天际轮廓鲜明,加强了三部的统一感,鞭麻墙下的藏式口山长方形,在口外两侧和下沿抹出黑色的梯形窗套,上沿挑出木窗檐,挂布帷。不大的窗口保持了厚墙的坚实感。布帷其功能在于遮风、挡过强阳光。整个墙面从上至下,由粗糙、简洁,趋向细致、丰富。拉卜愣寺建筑很早就吸收了汉族传统建筑手法,建筑多在藏式平顶建筑上加建宫殿式层顶,大胆吸收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并将陶瓦为鎏金瓦,使之与藏族建筑色彩大胆对比,取得谐调。至于其基本格调,无论总体布局、空间、还是材料、结构和装修等仍保持本民族的特色。
3.特殊的装潢和色彩
按照寺规只有的寺院主要建筑方能使用红、黄、深棕色彩。其他建筑如佛殿昂尺、按各活佛等级高级、权限大小而定。嘉木样和各塞赤囊尺楼房的墙可涂黄色;堪布和相当于堪布的活佛呼图克图楼房可涂红色,嘉木样、塞赤、呼图克图、堪布和塔比地位相当的活佛允许修楼房;大门也可以修高修大,并允许架彩;而普通僧舍及白塔均为白色。这就形成了大片僧舍的朴素与重安的建筑的华丽之间的强烈对比。这些色彩颜料都不是一般的、而是矿物颜料,规定每年十月二十五日前刷新一次,色泽常新,鲜明耀眼。石彻的墙体外壁色彩以红、黄、白三种为主、经常正败涂白色,经堂后殿及独立佛殿涂红色;凡是彻墙体上端的怪柳女儿墙均涂以棕色,佛宫涂以黄色,僧余涂以白色。对比强烈,相互映衬,搭配和谐,神圣庄严。建筑内外木质结构部分除了普通僧侣的住房以外,其余均进行油漆彩绘。殿堂正门雕刻彩绘,显得华丽气派;前廊墙壁绘制佛教图案,营造文化氛围,院内厢房一律士木结构平房,本质本色。
4.巧用当地建筑材料
人们常说,藏式寺庙殿堂是个称奇的建筑艺术,尤其是材料的选择,墙体的砌筑。拉卜楞寺院充分利用当地的土、木、石等材料,创造了经济实用的住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建筑以木、石结构为主,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殿墙底部,均用石块砌成,砌石不立线,不用泥,石块间川碎石片垫平加稳。墙表整洁,坚固耐久,经百年面不变形;墙顶部砌以深棕色鞭麻,上覆石板,以隔雨雪。这种石料,在附近人林棵背面山沟及桑科、达麦一代随处都有,质地坚便,成力成块,用来砌筑墙身,收到既坚固又经济的效果。木料,仅拉卜楞地区森林面积约占84.47万亩,火寺院建筑提供了大量的木料资源。怪柳的选择也很有学问,从选材、扎束、切割、煮染直至上墙砌筑都有一套严格且细致的处理工序。据藏民称,怪柳的特点:一是减轻墙体重量;二是能够防腐隔音;三是起到装饰的效果。在次要建筑如僧舍墙,均用石木土结构为主,墙基为石砌,最多延伸六七十厘米,其上为土夯。这种土就是这块冲击小平原的沙石,边挖边筑,能经得起风雨的冲刷浸湿,数百年而无损,坚固可靠。这种当地建筑材料营造的房屋,非常适应青藏高原自然候的剧烈变化,雄伟壮丽,独具风格。
建筑研究学者认为:拉卜楞寺建筑“所创造的丰富的内部空间,追求大起大落强烈对比的形体和体量,以及鲜丽浓重的色彩和装饰,都显出一种粗犷、豪放的外向的性格。这些,都是在汉族传统建筑中很少见的,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史的内容。这种艺术个性,发生于藏族地区严酷而粗放的自然风貌和变化剧烈的气候条件等环境之中,同时也与藏族社会和藏传佛教有更直接的关系,它的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所体现的思想意识与审美心理都具有深刻意义”
拉卜愣寺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壮观;殿堂鳞次栉比,金顶流光溢彩;布局错落有致,民族特色鲜明,经轮常年转动,朝拜人流如织;地域气氛浓郁,拉卜楞寺是安多地区一所重要的文化艺术宝库。各类建筑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质地不同的佛像,工艺精巧,神态生动;壁画、唐卡色泽艳丽,惟妙惟肖;各类经籍,内容丰富,卷铁浩瀚;奇珍异宝,眼花缭乱,价值连城。这些保存下来的文物宝藏,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和近代建筑、雕塑艺术和藏、汉、蒙、等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精湛技艺和无穷的创造力,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拉卜楞寺是夏河历史的新纪元,浓缩了当地藏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装潢、色彩、巧用材料和布局来看的的确确的见证了藏民们的聪镦与灵巧。光阴荏苒,缓缓流淌的大夏河,见证了这座寺庙城市;岁月流逝,勤劳朴实的各族儿女,共创了异彩纷呈的拉卜楞文化。中科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考察拉卜楞寺后讲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藏式建筑艺术的价值远远高于敦煌艺术,藏族人民创造出这样灿烂的文化,是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足以证明拉卜楞寺文化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300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却成就了拉卜楞寺的辉煌。经历了历代高僧大德的苦心经营,各个学院相继成立,让人唏嘘不己,48座大小佛殿拔地而起、38座囊欠星罗棋布、500名座僧舍错落有致,108个属寺更如众星拱月。
在海拔近3000米的高原,遥望这富丽堂皇的寺庙建筑群,其何逊西京之汉殿、燕都之故宫。如今,拉卜楞寺占地面积1234亩,建筑雄壮、宏丽庄严。拉卜楞寺成了既满足信众群众宗教需求的活动场所,又是传习民族文化的高等学府,更是展示藏民族智慧才能的艺术博物馆。300年的融会贯通与不懈创造,拉卜楞寺赋予鲜明特的文化特色,发挥了联结安多、辐射康蒙、沟通中原的文化枢纽作用,是继西藏拉萨之后的又一个藏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1]罗发西 李耕 曲又新 苗滋庶 拉卜楞寺概況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
[2]丹曲 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论稿 甘肃民族出版 2010
[3]扎扎 佛教文化圣地一一拉卜楞寺 甘肃民族出版 2010
[4]索南龙珠 欧 甲 拉卜楞寺及其附属寺甘肃民族出版社 2010
[5]张毅 拉卜楞藏区民居形式的变迁2甘肃民族研究1990
[6]刊物《西藏艺术研究》1995 年第四期甘肃省拉卜楞文物管理委员
[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拉卜楞文物管理委员会拉卜楞寺文物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