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塔尔寺壁画与瞿昙寺壁画的对比分析

2019-10-21马文静

锦绣·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精神艺术特点多元文化

摘 要:通过对青海省塔尔寺和瞿昙寺的美术田野考察和研究,对这两处寺院中的壁画艺术进行对比分析。从地理位置、历史人文、壁画的形式内容、壁画的艺术特点以及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和审美高度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挖掘其中内在的民间美术元素和语言特征。

关键词:多元文化;艺术特点;文化精神;审美高度

青海省早在中国汉代就被称为“河湟”地带,是指贯穿青海的黄河和湟水,不仅是中国军事和政治的要塞,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青海道,青海还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带。正是因为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使得青海成为一个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民间美术形式异彩纷呈,历史的遗存丰富,寺院林立,壁画资源丰厚,有许多宝贵的民间美术文化遗产。其中塔尔寺和瞿昙寺两处寺院中壁画艺术遗存丰富,体量庞大,艺术特点显著。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处的壁画在地理位置及历史渊源、壁画的形式和内容、壁画的艺术特点以及文化精神和审美高度方面存在着很多异同之处。

一、地理位置及历史渊源

相同之处:塔尔寺和瞿昙寺都位于青海省,都属于汉藏交融多元文化交汇的大型寺院,都创建于明代,两处寺院的壁画艺术保存十分丰富和完整。

不同之处: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方向20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靠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区乐都县,在青海省西宁市的东南方向,距西宁市80公里,东靠甘肃兰州地带。

塔尔寺相传是为了纪念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所建,主要由当地藏族部落以及汉族的居民修建,后又经过明清各朝的皇室赐赠,寺院建筑以藏式风格为主。瞿昙寺主要是在明王朝的扶持下,为了发挥宗教的作用维持边疆的稳定,由明朝的太监、工匠和藏传佛教的三罗喇嘛参与修建,明政府从当地以及甘肃、山西、陕西等地召集画师前去绘制寺内的壁画。明朱元璋赐寺名为“瞿昙寺”,此后又经历明永乐、洪熙、宣德各朝扩建,迄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西部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官式建筑群。

二、壁画的形式和内容

相同之处:两处的壁画大多数分布于殿堂外墙、经堂、廊檐、回廊的墙壁上,数量繁多琳琅满目,画面宏大壮观与寺院的建筑融为一体。壁画的内容多是藏传佛教中的佛传故事、佛祖高僧、佛本生故事等。

不同之处:塔尔寺壁画有具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瞿昙寺走廊的壁画则以汉民族风格为主。壁画内容以连环画的形式展开,描绘了佛祖从降生到圆寂的一系列故事,有“叨利天众迎佛升天宫图”、“善明菩萨在无忧无虑树木降生图”、“龙王迎佛入龙宫图”等。①

三、壁画的艺术特点

相同之处:塔尔寺壁画和瞿昙寺壁画都含有藏传佛教壁画的元素,人物形象结构准确,刻画生动,神态丰富而又真实。塔尔寺壁画和瞿昙寺壁画的色彩也承袭了藏传佛教壁画的色彩特点,用矿物颜料来着色,对比强烈,色彩厚重艳丽,用色讲究,以蓝、白、红、绿、黄五色为主。据纵瑞彬先生在《藏传佛画色彩功能管见》一文中介绍,藏传佛教密宗将蓝、白、红、绿、黄五色,分别用以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和大地,又可象征勇敢、纯洁、权势、生命和智慧。不止于此,一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五色还分别代表水、金、火、木、土五行。另一方面也受印度宗教的影响,黄、赤、青、白、黑五色常用以代表地、火、水、风、空五大物质。②

不同之处:塔尔寺壁画具有显著的藏传佛教壁画的艺术特点,而瞿昙寺由于明朝政府的扶持修建,使得瞿昙寺壁画具有浓郁的汉传佛教壁画的特点。

塔尔寺壁画的构图多以中心构图为主,例如佛祖、高僧、度母等佛的象形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在画面中占的比例大而突出,其他的佛僧以及一些人物、风景及装饰布面整个画面周围,比例较小。瞿昙寺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比例适中,与周围的景致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这与藏传佛教壁画中神像居中且比例宏大突出的中心构图有所不同。壁画除了运用中国画传统的散点构图外,还借鉴了西方的透视画法,整幅画以连环画的形式展开,描绘了一组生动的佛传故事,又可分为多幅独立的画面,具有浓厚的风俗画特点。瞿昙寺壁画中的人物有佛祖、神仙、罗汉、官员、山野樵夫等,山水云石、奇花异草还有各种动物灵兽极尽丰富。画中有多处题跋,有的屏风上巧妙的题有画家的名字,具有“画中有画,画中有书法”的特点,又具有诗书画印的文人画特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青绿山水及宋元山水对寺院壁画的影响。

塔尔寺壁画的色彩华丽,对比强烈,装饰效果强。壁画中用颜色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有的和善慈悲,有的庄严肃穆,有的凶猛强悍。壁画的色调也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有的对比强烈,富丽堂皇,有的则是色调统一,高雅稳重。例如大经堂殿外的四大天王护法天神壁画,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突出了人物面部形象的刻画,面目狰狞,形象夸张,每一个人物的色彩各有不同,表现了人物的凶悍、威严的气质特点,展現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瞿昙寺壁画色彩清新雅丽,具有风俗画的特征,壁画以青绿颜色为主色,这与色彩浓重华丽、对比强烈的藏传佛教壁画有很大的不同。

塔尔寺壁画的绘制一般以墨线勾勒填色,重点刻画佛的宏伟形象,纸条质朴流畅,有些线条勾勒的非常纤细复杂,有的则概括夸张,线条在人物五官的刻画和衣纹描绘中有粗细、节奏的不同。瞿昙寺壁画中的线条运用中国画白描笔法,如钉头鼠尾描、铁线描、折芦描等,笔法有提按转折,粗细变化。例如在隆国殿西侧后方的一处廊壁上,绘有一位坐在船头的红衣罗汉,其样貌、衣着、姿态以及绘画的手法与元代赵孟頫的《红衣罗汉图》十分的相像。

四、文化精神及审美高度

壁画不仅是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装饰”,它还具备特殊的社会文化属性——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要满足社会公众或者某一社会群体的审美需求,承载着包括民族、民俗和时代文化取向等具有社会文化公益性目的的职能。③“人的审美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式)也不称其为美。”

通过对比分析,塔尔寺壁画和瞿昙寺壁画虽然都是青海省境内的寺院壁画,但是在地理位置及历史渊源、壁画的形式和内容、壁画的艺术特点以及文化精神和审美高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异同之处,并且各自具有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点。藏汉文化的融合也使其壁画具有青海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民族特点,为当代的美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料。

参考文献

[1]周尚俊:《乐都人文印象》,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72、73页。

[2]杨辉麟:《西藏绘画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82、83页。

作者简介:

马文静(1982 年2 月生)女,籍贯:山东潍坊,最高学历:本科,职称:小学二级,研究方向:民间美术,邮编:250117,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锦绣城小学

猜你喜欢

文化精神艺术特点多元文化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教师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从中西宗教差异中透视中国文化精神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