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重视小学阶段以读为本的语文课堂

2019-10-21李娟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

李娟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上开展有层次的阅读课文的一些做法,旨在提高学生与文本有活力对话的阅读过程。

关键词:以读为本;通读感悟;细读悟语;品读悟情;诵读积累

当前语文课堂上出现读书被教师越俎代庖现象,即“教师对课文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记得多”的现象。这是一种急功近利不可取的教学行为,阅读教学还是要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阅读与习作尚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理解还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理念也符合《语文新课标》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紧扣“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读本”即学生更容易与读本开展对话。“人本”,引发全体学生的阅读需要,促进个性化阅读需要,就是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探究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通读感知

通常我们拿到文本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在上语文新课时,一般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课文,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示范读,以便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通读阅读习惯。同时要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全体性地读   让全班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他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注意要出声读、大声读。这时速度快的可以多读几遍。

(二)再选择性地读   这种读是在前面自由读的基础上,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地展示自己。他们会从中学会选择、评价。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互相学习与共同提高。

(三)接段读   课堂时间有限,这种点面结合式的朗读,即让学生喜欢读第一段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后坐下,再让喜欢读第二段的站起来接着读。这样一段一段接下去,到最后一段时,可提醒一下,还没读过的同学请抓住机会来站起来读。一轮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读到他最喜欢的一段,有的同学可能还会有读好几段的机会。有的课文段落数较少,而每个段落又较长的,不宜用接段读,可用同样的道理选段改为接句读。

(四)自读说话   由于个人经验和认知水平不同,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理解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初期阅读体验,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例如学生自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教师问:“我想知道你们在夏天,想变成哪些事物呢?”有的学生说想变成青蛙、小鱼、蝴蝶,还有的说,想变成龙虾、小蝌蚪。大家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小朋友说,夏天没有小蝌蚪,不能变。是啊,学生讨论兴趣盎然。我们大家再齐读一遍,看看课文里提到在夏天变成哪些东西,学生读得更有滋味了。

二、细读悟语

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得通过细读,即“细读悟语”阶段。这个阶段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也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在这阶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仔细阅读,在学生自读自悟说话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的对话,通过“对话”促进学生细读。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一)读思结合   通过PPT出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

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不同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如《欢乐的泼水节》写了哪些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就可以思考印象深刻的句段,再用自己的朗读深化自己的体会,升华情感。

(二)读议结合   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結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如在教《羿射九日》一课时,学生读到第4-6自然段后,教师问学生,为何出现两个“九十九”,为何不用“八十八,六十”等其他数字呢?从羿射日的动作中,你领悟了什么?学生为此讨论。过后,学生再读文本并理解原因。

(三)读练结合   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

三、品读悟情

在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基础上,学生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要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感觉,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此时,教师让学生自已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这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为了提高朗读兴趣,活跃气氛,教师可设计多种朗读形式,根据文章篇幅,有重点段落朗读、句子欣赏朗读、精彩片段朗读;根据学生个体,有全体朗读,分组朗读、师生朗读等多种形式朗读。

四、诵读积累

经过前面的流程,最后教师煽动积累的欲望。“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读背吗?”学生跃跃欲试,因为许多文学家都基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地分析讲解更有效。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背诵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品读一个段落后,由于学生充分理解了语言结构,体悟到文章的美,就有一种读背课文的愿望,也很容易背诵课文。我常不失时机地让能背诵的同学合上课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段落。久而久之,学生尝到了背诵的甜头,很自觉地将一些优美的段落熟读成诵。

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我们要根据文章体裁、文章难易程度、写作特色,还要体现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的情况,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或省略一些步骤,或改变一些读的顺序,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有效果,才深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王茂艳,品读入境悟情. [ J ]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
引领学生品咂人鸥之情
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应优化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