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仪式的变迁与重构
2019-10-21叶晓莉
叶晓莉
摘要:各地以关公信仰为载体的民俗活动,既是对关公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更是对关公信仰在地化的诠释和展现。本文拟就福建东山关公文化节中的民俗踩街活动进行观察和思考,进一步了解关公信仰活动的传播、发展和演变,探究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的变迁和现代信仰仪式的建构与发明。
关键词:关公信仰;踩街;仪式;重构
一、踩街活动仪式
文化节当天上午9点祭祀仪式结束后,随着轰鸣的炮声,4只长号队率先出场,接着八面“肃静”、“回避”禁止牌清道宣禁,2辆装有“山西夫子”四个大字的牌匾车紧随其后。接着,富有闽南特色的空腔锣队、诏安舞狮队、五福队、宫灯队、手绢舞队、龙鼓队鱼贯而行。这些表演队伍大多来自当地文艺社团和周围关帝庙的表演团队,如桥雅社区文艺队、码头社区文艺队、以及西崎村和山后村自己组建的锣鼓队。队伍中,装饰富丽的圣轿以及端坐在圣轿中的神像是此次踩街活动队伍的中心。总共有4座关帝神像,分别来自当地关帝庙、洛阳关林、运城关帝庙以及当阳关陵。引起笔者注意的是,还有当地民间信仰供奉的其他神像:周爷公神像与龙王神像。活动节当天各企业公司与民众的捐款也被做成三大块醒目的红色牌匾,随神像一起穿梭于大街小巷。
踩街队伍绵延两千多米,锣鼓开道,红幅彩旗飘舞招展,鼓乐叮咚,管弦高奏,由精壮汉子抬起的六座神像穿插其中。巡游队伍由东山关帝庙后门出发,沿景区小路绕道前门再往朝圣路。整个踩街活动历时8个小时,沿途各家都准备了供桌,上面摆放着鲜花、水果等贡品,还准备了鞭炮、烟花,圣像所到之处,户主持香放炮并进行祭拜。当天温度高达32摄氏度,踩街队伍人员汗流浃背,虽统一佩戴帽子,但还是晒得满脸通红。沿途设立了摊位,提供饮料、水果以及当地的各种特色小吃,供人们食用。
二、仪式的重构和变迁
千百年来,闽南地区泛神崇拜即杂神崇拜普遍而又突出,人们以为宇宙万物均有神明或鬼魅在主宰,诸如天有天公,海有龙王等等。闽南近海,大多以海为生,几千年里,闽南人最乐于将海神作为自己营生的保护神,龙王就是最受崇拜的水神之一。文化节活动从单一信仰对象变成众神杂糅的展示舞台,只要对老百姓日常生活起到佑护的神灵都拉到大街上去展示、膜拜,已经忽略场合情境。
踩街是闽南地区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始于中国隋唐时期,春节期间老百姓自发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相互庆贺,其中包含了舞龙、舞狮等多项传统民俗活动。明《闽书》记载道“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粉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天,一国若狂”的记载。万历年间,《泉州府志》也有这样的记载:“装饰神像、穷极珍贝,阅游衢路,因起争端。”从明朝开始,泉州每年上元节必有化妆文艺游行的活动,或是迎神参会,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们盛装打扮,被誉为泉州的“狂欢节”。如今,政府进行旅游开发时,古老的踩街活动被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在文化节期间,踩街活动仪式以文化展演项目的角色出现,供人们观赏。踩街活动的文化展演功能被征用,在当地政府规划的经济发展政策中获得了依托,被当作旅游资源充分地開发出来。随着经济快速推进,传统被重新发掘,并具有了二次性的即再生的具体形象。[1]
踩街活动将平日里只在庙宇里进行的信仰活动拉到大街上去,利用出巡的形式使信仰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重建后的踩街活动仪式既是对信仰的展示,也是一个杂糅了各类民俗文化展演的舞台。重建后的关公出巡仪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仅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更是一种以民间文艺展演为主的民俗文化活动。正是这种民俗文化活动的性质,促使政府对其加以利用,在都市化的语境中被不断地重构,这既是一种传统的复兴,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创造。[2]
作为一种传统信仰仪式,东山关帝庙踩街活动重建背后有诸多原因。国家,宗教政策的日益宽松、民俗精英的努力和信众的支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民俗文化节的整合等等因素错综交织,促使踩街活动即关公出巡在特定的时代,以特定的形式被重建起来。这种传统信仰仪式的重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早在2001年,钟敬文先生就提出“民俗大多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其中糟粕精华都有,如何保留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涉及一个如何应用的问题。比如说,要研究其中哪些是有保留价值的,哪些是没有保留价值的,旅游经济的开发如何应用民俗中有价值的东西;如何利用旅游展示民俗,吸引游客,宣传我们中华民族文化。”[3]我们可以通过节庆展演的方式使传统民俗文化从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从而提高民俗文化在社会符号等级体系中的位置。东山文化节民俗踩街活动都是在继承和吸收当地传统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把民众对关公精神的信仰转变成一种可知、可感、可见的亲身经历,从而塑造成一种地方标志性文化。传统民俗活动通过与关公信仰的融合,注入新的内容,以新的方式继承发展,同时关公信仰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仪式展演和节庆活动,不仅加深了当地民众对于关公精神的认同,也得到大众媒体、外来旅游者的宣传,提高地方性文化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民俗文化的变异、民间信仰仪式的重构是符合当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政策,具有有利的一面,但是变异也并非总是正向的,旅游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可以成为民俗民间文化传承弘扬的推动者,也可以成为其变异过程中的杀手。
注释:
[1]于芳,《被发掘和利用的“神话”-地方开发中传统文化的作用》,载《国家于民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徐蒙蒙,《都市化语境下传统民俗的重建》,2014年上海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3]钟敬文,《民间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载《民间文化》, 2001年 6.月
参考资料:
[1]陈春阳、林国平,《文化节与闽台民间信仰》,《东南学术》 2019 年第3 期
[2]刘小龙 : 《缘系关帝 和谐两岸( 续) ———记第四届漳州旅游节、第十九届海峡两岸( 福建东山) 关帝文化旅游节暨闽台 水产品博览会》,《东山岛文史》2010年总第24 辑
[3]关促会 : 《第三届海峡论坛·第五届漳州旅游节·第二十届海峡两岸( 福建东山) 关帝文化旅游节纪实》,《东山岛文史》 2012 年总第25 辑。
[4]于芳,《被发掘和利用的“神话”-地方开发中传统文化的作用》,载《国家于民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5]徐蒙蒙,《都市化语境下传统民俗的重建》,2014年上海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6]钟敬文,《民间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载《民间文化》, 2001年 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