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淞区: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
2019-10-21吴玉珍
吴玉珍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株洲市芦淞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将教育摆到全区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位置,精心书写了强化政府行为、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教育公平、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位学生的精彩篇章。
芦淞区教育系统坚持“夯基铸魂、内涵发展”,以信息化建设和集团化办学为抓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發展。
信息化建设保资源均衡
芦淞区是株洲市的发祥地,也是老城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2922人,其中在校流动人口子女21166人,占全区中小学生人数的64.29%。2010年区划调整后,义务教育学校由原来的22所增至36所,乡村学校和涉农学校占比达60%。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发展不同步,资源配置不均衡,名师大量外流,学生批量进城致使“城市挤、乡村空”,乡村教育一度成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
振兴乡村教育就是要让城乡学校同步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芦淞区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
“十三五”前四年,该区累计投入6500余万元用于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自2018年起,财政每年还单独预算200万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经费投入中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常规装备投入比达7:3,城乡投入比为6:4,城乡生均投入比为1:3。同时,对城域网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所有校园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全覆盖,100%配备教学触控一体机和智慧黑板。
何家坳七彩阳光剧场、贺家土小学机器人教室、金轮侨心小学文雕室等信息化特色室……芦淞区已拥有6所省市级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校,1所省级教育信息化示范校,3所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区域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考核连续3年排全市第一。
集团化办学促城乡一体
2018年,集团化办学开始在芦淞区推行。以“以城带乡、资源共享、大校主导、捆绑发评”为发展战略,以“共建、共推、共培、共研、共享”(“5G”)为管理方式,该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5G”行动策略,全面带动了乡村学校内涵发展,让乡村教育的活力彻底释放。
五年来,全区乡村学校及涉农学校学生数实现了1700余人的净增长,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城区就学压力,为该区成功地从2016年的130个大班额班级化解至12个起到了重要作用。
依托集团化办学,芦淞区开展城乡同步课堂、同步教研等教学活动,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将城区学校的优秀课例输送给农村薄弱学校。通过“专递课堂”,实现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为缓解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信息化手段得到广泛运用。“芦淞区教研云平台”的建设,加强了对阅卷系统、数据分析系统、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等平台数据的挖掘、应用与研究;基于大数据进行教研,让研究聚焦于现状与问题,让数据在共通、共融与共享中汇聚、创生与发展,教育内涵品质得到了快速提升;建设“教育集团管理平台”,尤其是航空教育集团利用管理平台实现集团内学校管理、教研、教学、培训等四同步,城乡盟校一体化发展;开发“中小学生入学便民服务系统”,实现了“网上预约报名——现场审验证件——系统派分学位——学生报到——学生注册”的全业务流程,家长“最多只需跑一次”就可在系统上完成所有报名工作,这不仅方便了家长,还有助于教育部门的学位均衡管理,被株洲市教育局评为株洲市教育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一系列有效举措,推进农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农村学校社会满意度大幅升温,学生回流明显,农村小学、农村初中在校学生数分别较2017年净增277人、194人。双福村双牌小学作为何家坳小学的分校,全面复制何家坳小学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教研、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回流非常明显,今年秋季一年级新生达到54人,比去年净增20人,比前年净增40余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面向未来,芦淞区(教育系统)坚定践行初心使命,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构建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智能芦淞教育,全面实现芦淞教育系统人、财、物、事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全面实现芦淞教育城乡优质均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