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演变研究
2019-10-21陈秀丽
陈秀丽
摘 要:从整体上来看,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与世界经济关系发展日趋紧密的70年,本文探讨了70年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演变的决定因素与历史逻辑。本文分别从70年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演变的发展历史阶段、70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决定因素和70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逻辑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国70周年;国际经济关系;决定因素;历史逻辑
新中国成立的70年发展历程中,尽管存在波折,在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在国际经济地位上不断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来源于其综合国力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也提升了中国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深化了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内涵,论文旨在分析70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决定因素和历史逻辑。
一、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演变发展历史阶段
通观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历程,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新中国建立(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夕(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策略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国外支持为辅。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对外经济的封锁和鼓励,中国开始“一边倒”的策略争取了苏联的援助,但至5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趋于恶化,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陷入困境,这一时期我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发展相对隔绝,立足国内基础发展经济是此阶段中国的发展策略。这一时期,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不明显。
二是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敞开国门,大力发展经济,与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也逐渐建立,大量引进外资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发展成为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但由于尚未鉴于世贸组织,中国与国际经济贸易存在较高的关税保护,诸多领域的对外贸易推进相对缓慢。
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至党的十八大召开(201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这一时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深入推进期。中国对外贸易开始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后又成为世界前一、二位的贸易进出口国和投资流出入国,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者。
四是(2012年)后至现在。2012年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在继续推进对外经济联系的同时,注重通过建设对外战略平台来进一步巩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一带一路”战略为最为重要的代表。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倡导的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新合作机制,通过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道路,并形成中国与这些国家更广泛的贸易投资关系。2013-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年均增长5.2%。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
二、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演变的决定因素
(一)国际决定因素
从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可知,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战略选择多取决于当时国际环境。在中国发展的70年中,国际环境既为中国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中国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新中国成立后,世界经济两极化,一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方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时期两大阵容冷战,在这一国际环境下,为保障本国经济稳定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手段,经济方面也是一边倒的应对手段,前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前苏联一定的援助。但从中苏交恶开始,中国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经济发展阶段,外交和政治关系的紧张,导致中国对外经济很难获得任何外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本质上不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合作,是中国在美苏争霸的世界中争取自身国际地位的战略选择。[1]
1978年开始,中国经济的总策划师邓小平开启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对国际经济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后,认为中国正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国家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物质建设,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因此可以与西方发达主义国家合作,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并认为如果中国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并最终为国际所淘汰,在在中国国力持续增强之际,世界也出现了百年未遇之历史大变局。民族主义上升、美国退群、英国脱欧,全球化出现逆转态势。尤其是美国不仅保护主义抬头,而且把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发起了一场针对中国的战略竞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是应中国经济發展的必然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进行的。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正遭受了挑战,但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将不断推进,中国加入WTO也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是世界经济日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因中国的变化而变化,守成大国防范新兴大国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中的新主题。[2]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开始提出依靠“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发展,对外关系也呈现出新的内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着力增长点,中国经济不再成为世界经济的被动角色,成为引导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在中国前一轮的发展中,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和资金对中国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除了少数新兴经济体,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影响较小。
(二)国内决定因素
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的是,中国不是一个通过市场自发选择对外经济关系的国家,例如企业是否会根据其经营原则出口或投资国外。如前所述,中国对外经济关系是基于国际环境、发展目标和理论基础的战略选择,国内经济体制对实现一定的对外经济战略具有重要作用。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开放经济体制的优势:一是有两个动机,一个是市场机制,一个是政策灵活性;二是有两个主体,一个是企业,另一个是政府。这一制度从两个方面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同步实现:一是要素投入的增长,弥补资本短缺的外部资本流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跨地区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转移到城市,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村到城市,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在生产过程中对地方政府的土地租赁权进行了控制。稳定条件下的有效配置;二是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外资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技术和产品,包括更好的管理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外资流入也带来了竞争。国内市场化改革下崛起的大批民营企业在外部压力下使用技术。生存的创新也促进了技术进步。
三、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演变的历史逻辑
新中国70年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其经济发展的目标在不同时期里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里,对外经济关系的战略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前30年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四个现代化不仅是当年提出的国家战略目标,而且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低效,特别是政治运动的影响,到1978年与飞速发展的世界相比,中国发展的相对不足就呈现出来了。
1978年中国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由于看到与世界的巨大差距,解决发展的速度,实现经济的规模性增长,特别是首先解决就业问题是摆在发展面前的核心目标。为了实现更高的增长目标,中国需要外商投资以弥补资金不足,而对外资开放国内市场是吸引外资的关键,于是开放的内涵被进一步扩大,从为出口发展引进外资扩大到为经济增长引进外资。
中国对外投资的较快发展始于21世纪,即上述划分的第三阶段。中国注重海外的资源开发性投资,这是在国内经济规模快速扩大瓶颈显现后的一大战略选择,确保经济高速增长需要解决资源供给。新目标决定了开放主题的重大变化,“走出去”这一新概念诞生了。
新时代国内改革的目标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采用国際通行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开放模式,深化政府规范法制透明度改革,打造更为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自贸区试验及其向全国的复制推广使国家从政策性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这一切都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开放中的表现。
结语
综上,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从整体上来看是与世界经济关系日趋紧密的70年,中国的崛起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世界经济的注入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演变的发展既有国际决定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构建全球经济命运体已然成为人类的共识,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1]于革.改革开放前邓小平经济建设思想研究(1949-1978)[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2).
[2]任志江,汤希.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以“三步走”战略为视角[J].学术探索,2018(5).
[3]陈友骏.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J]. 国际展望,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