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在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控工作研究
2019-10-21姚宇松
摘 要:在金融创新日渐发展的今天,金融工程技术应用范围日渐广泛,金融领域风险控制方面也卓有成效,特别是在金融工程技术的组合运用中,金融市场快速分散风险、完善金融系统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的优势作用越发突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金融事业的持续、监控发展。鉴于此,本文对金融工程在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控工作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融工程;金融市场;风险管控工作
引言
现代金融工程是伴随着近2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深刻变化以积极风靡全球的金融创新发展起来的。金融工程对于创造性的解决财务金融问题、分散和转移各类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金融工程的定义及国内外现状
金融工程的运用体现在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具体上来看,金融工程是通过运用工程技术的方法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金融产品,创造性的解决金融问题。金融工程侧重于应用金融理论解决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回答“应该怎样做”的问题。金融工程的产生是市场追求效率的结果:首先,长期以来金融参与主体过于单一、市场发展活力不足、缺乏创新等一直以来都制约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金融工程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工具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投资者的选择。其次,资金需求者可以运用金融工程满足多元化的资金需求,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成本往往是制约金融市场参与活跃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成本从源头上得以控制,必将为金融市场注入更多的活力。其三,金融工程中研发与设计对电子信息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宏观层面上,金融工程的广泛运用提高了金融领域信息技术的现代化程度,同时也提高了定价的准确性以及价格机制的作用力。
我国目前的金融学科仍处于由定性描述阶段向定量分析型阶段转变,远远落后于国际金融工程科学的发展水平。究其原因是我国一直忽略数学科学,工程科学技术与金融实践的结合应用,理论和实际不太匹配导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满足不了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人才的培养。而且我国金融行业的信息化还不够全面,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距离在金融的各个领域广泛推广和建立安全的信息传输网络还有很长的道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才存在折明显的不足。
2金融工程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特征
金融工程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金融工程的复杂性意味着金融工程所包含的知识面十分广泛,这些复杂的知识能够从多方面的帮助企业进行风险规避。第二,金融工程能够根据过去所发生风险进行分析,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企业的发展计划进行改进。第三,企业利用金融工程能够对风险进行管控,促进金融产品在市场的流通效率,帮助企业分担风险。第四,利用金融工程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应对风险能力的同时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的概率,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3金融工程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
3.1市场约束
我国政府对市场过于密切的管辖,使市场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均衡价格。国内现有金融市场规模较小,资本市场的发育过于缓慢,信息成本价值高,基本金融工具的规模小且不够规范。市场约束具体体现在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太过缓慢,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此外,利率市场化进程面临困难,政府全面控制银行存货款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也因参与对象少,交易量小未能体现资本市场的真实供求反应,很难使其作为资本市场的基准利率、汇率、利率、证券和其他金融行为缺乏市场均衡价格,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受约束的背景下,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也受到制约。
3.2金融技术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在发展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技术水平的落后也是一大阻碍。中国的金融理论现在还是属于基本的理论描述阶段,定性的分析和经验判断、统计分析、数学分析等现代化科学还没有被应用在金融理论的研究上。
要想有先进经济体制的建设必须要有技术水平的支持,新技术的成本决定了金融创新的成本,而新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应用为金融机构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技术创新现如今是我国在金融上进行创新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金融工程应用所需的基础条件。
3.3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到大跨步发展新时期,金融工程及技术也取得了空前发展,然而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并未及时跟上,金融组织结构尚不健全。而央行信贷资金管理和金融监督工作中都极为关注业务风险的控制,因而,老套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必然与网络金融市场发展脱节。加之受金融机构内部管控不到位、不良债权等因素的影响,信用风险和金融资产质量均受到了考验。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基本都没设立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管控的難度系数。
4金融工程在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控工作
4.1金融工程在拓展市场规模中的创新运用
在传统金融产品设计中,资金与金融产品的价格是对等的,投资者有多少资金就玩多大的产品。金融杠杆作用不足,使得一部分小规模投资者无法进入资金需求较大的金融市场,市场规模难以扩大。金融工程当中期货工具提出的保证金制度,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缺陷。保证金能够充分起到金融杠杆的作用,减少投资者的现金持有量。对于看涨的投资者只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就可以从经纪人那里购得数倍于保证金的金融资产。对于看跌的投资者也可以通过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从经纪人那里借入金融资产,未来再以低价再现货市场上购入金融资产用以归还。保证金制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金融市场中促进了社会资金更多的流入金融体系。如,投资者购买一份指数期货不用缴纳全部资金,只需按规定比例缴纳一定保证金即可,但收益与亏损是按照全部资金比例计算的。同时在保证金制度的约束下,如果发生亏损没有及时追加保证金就会被强行平仓。因此在保证金制度下收益与风险都是扩大的,需要投资者对于未来有较准确的预期。
4.2创新风险管控理念,直接指导行为实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理念的具象。要想在金融工程的视域下做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控工作,首当其冲的是做好风险管控理念的建设,让实施管控工作的人铸造起坚固的思想防线。纵览国内的金融事业,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快车道,很大程度是依靠了互联网产业的推动。传统金融产品的沉疴旧疾,面对熊熊来势的互联网金融,必须迅速找到立足之本。没有一个坚固的思想堡垒,就会成为国家的“蛀虫”。十九大之所以明确提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已经充分说明了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守住底线比创产创收更加重要。底线是我们探索有效管控模式的基础,是我们能否熟练运用前沿技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礎,是我们风险管控工作能否实在前行的基础。在金融产品愈多的今天,“控制为先”、“发展在后”是永恒不变的原则,既要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科学发展,同时要科学地使用金融工具,二者平衡、相融发展,才能使风险管控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4.3形成风险管控文化,凝心聚力持续发展
文化是任何行业的精神基础,它可以凝聚行业内部的人心,在无形中引导人们自觉地完成工作职责,培养工作人员的忠诚度和进取心。所以,在开展金融市场风险管控的工作时,一定要大力推动风险管控文化建设。因为这项工作属于意识形态,必须从政府层面、金融行业、企业、其他金融服务组织,层层串联,形成统一的路向,为从业人员在宏观和微观上构建和谐一致的企业文化。宏观层面给予政策上的引导和大范围的宣传,营造一个全面的金融管控氛围;让人们受到教育和引导,也能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大局意识。微观层面是让从业人员看到这个行业对自身的要求,无须扬鞭奋自蹄,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政策、法律、专业知识,不断净化和提升行业内部的人员素质,最终整体提升行业的工作质量,让金融市场向上向优获得发展。
4.4建立健全的风险管控体系
金融市场风险管控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关体系的正常运行。所以,在发展和运用金融工程工具时,必须加大力度尽快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为实现这一建设目标,要求国家必须重视金融市场的风险管控工作,立足大局把握好“顶层设计”的总体方向,确保风险管控体系的科学化和多元化。如,在金融工程工具的选取中,应考虑工具的多元化需求,结合“风险点”而定,以提升风险管控的针对性。对于金融市场各主体而言,还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作用,加快合力机制建设,多方联手共同加强风险管控,以提升风险管控工作成效。
4.5完善金融信息数据库
相对于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手段,金融工程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主要是因为金融工程相较于传统技术拥有更多的技术手段对金融信息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分析出的结论,对风险进行规避。企业要增加对信息交流的频率,建立一个庞大的、完善的金融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5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金融工程虽然缺少发展历史,还有许多的缺陷需要进行完善,但是其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现代企业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飞速发展的经济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风险,企业通过发展金融工程规避风险,能够有效确保自身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司晓珂.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山西农经,2018(14):104.
[2]周波,张雅云,陈宇.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中金融工程的应用方式[J].价值工程,2018,37(18):90-92.
[3]杜莹.金融工程在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控工作探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11):87-88.
[4]李熙.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现状分析与完善措施探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5):198.
[5]施丽君.金融工程在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控工作探究[J].中国商论,2018(02):36-37.
[6]季青林.分析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故事,2018(01):195-196.
[7]陈龙.试析金融工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智富时代,2017(10):9.
作者简介:
姚宇松,男,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