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019-10-21孙曌敏
摘 要:三农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高度关注的重要事宜,农村经济发展当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态进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合计农业经济管理主体也需要对新时期的管理优化进行更多思考。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紧迫感不断增强,发展上的大环境不断变化,农业经济管理层面的压力也会不断提升,很多管理问题也会越发显著。鉴于此,本文对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
引言
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成为一个核心,各级农业经济管理主体不仅要在思想意识层面给予足够重视,更要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融入一般性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开展之中。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环境、需求与状况都会发生变化,这也要求农业经济管理层面将调整、优化与创新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从而持续性地发挥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性作用。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各级政府十分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因。首先,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较好的捋顺农村内各项资源的权属关系,并对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资源进行较好的统筹与调配,这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的巩固,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其次,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引导、指导与规划,小农思维影响下,农村经济在发展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农业经济管理则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具体的方向,并提供一些额外的支撑和保障;最后,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扫清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对一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和具体矛盾予以较好解决。正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主体自然也要强化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能力,更好借助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瓶颈
2.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不符
农村经济难以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因素是管理体制发展缓慢。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颁布了各项经济发展战略措施,同时在农村开展了系列的农业生产知识普及活动,令部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而言有所增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地区过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管理体制达不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利益协调与分配。
2.2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高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管理的一大问题。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农业知识。但是,当前许多工作人员知识储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没有充分地掌握相关知识。此外,一些人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进行复杂的工作,没有及时拓展自身知识储备量,致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到了农业经济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进程,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限制。
2.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70%,并且农作物种植面积广,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虽然政府部门已经对农村地区出台了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仍然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大力度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规章制度,向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经济长远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措施
3.1建构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加强推进专业化管理团队,积极引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管理环境,管理队伍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对地方农业经济管理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加强专业培训,把现有人员培养成为技能型人才,这对农业经济管理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积极学习现代化知识,自主学习专业化知识,促进人员综合素养与专业技能提升,建设一支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提高整体素养。
3.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对农村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有效管理和制约农村经济活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基础,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也应不断创新改革。农民是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要想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就需要让农民意识到农业发展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农产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重视农产品质量对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优化农产品外观,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拓宽市场,延伸产业链,同时改进生产过程、明确安全生产,并维护农民与消费者相关利益。
3.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实现农村经济管理制度的科学运行,就需要有专业的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的到有效地保证,在进行管理人员的招聘时,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审查,并在正式入职之前进行严格的培训,保证相关人员的农业发展管理知识储备的管理概念符合农业管理制度和当代农业发展潮流,打造全新的高素质农村经济管理队伍。另外,在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也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将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为管理的重要目标。
3.4增强对于环境的保护
在很多地区,为了保证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往往会让该地区的土地一年四季不停歇的耕种,保证其土地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土壤的肥力是有限的,如果只知道一味的耕种而不知道保持土壤肥力,突然最后就会开始沙化和板结。在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因为在春季会比较缺水,农作物的灌溉很成问题,很多地区都是采用自来水,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发生严重的河水倒灌現象,土壤在经过地下水的浸泡后,也会成为对农作为生长不利的盐碱地。在这个时候,我国各地区就更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土壤进行治理。
3.5强化农业经济管理评价与调整
农业经济管理的动态进程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与制约,受制于管理主体的能力与经验差异,一些具体的管理问题会随之产生,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较为多变的情形下,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相关不足也无法避免。为此,在农业经济管理层面需要一个评价性机制予以较好保障,这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释放出来。具体来说,农业经济管理主体需要成立管理评价小组,并根据细化出来的评价标准,参照农业经济管理的一般目标,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方法选用的实际有效性,农业经济管理目标达成状况等进行评价,并形成具体的评价报告。这一具体的评价报告可以对阶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管理状况予以如实反映,通过对相应评价报告进行分析,农业经济管理主体则要在方式方法选用上进行调整,明确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和主次。通过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评价,发现不足,弥补不足,农业经济管理主体也能够积累出更多的管理经验,依托这些经验驱动各项管理活动开展也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3.6提升農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需要从管理手段选用上入手,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业经济管理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管理手段过于陈旧和单一有直接关联。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较为陈旧时,各项管理活动在开展上也会对固化的管理手段进行长时间沿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开展中得到很多应用,并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时,大为降低农业经济管理成本。因此,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借助信息技术来驱动各个层面与各个时期管理活动的开展较为必要,这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好发展,将农业经济管理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出来。例如,某市农安县新农乡农业经济管理站在2017年进行了大面积的信息化管理尝试,借助电子计算机以及具体管理软件进行管理使得各行政村的土地信息、经济信息、财会信息等得到了较好整合,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条理性也十分清晰,农业经济管理能力近两年更是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与提升。
3.7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维
随着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逐渐步入正轨,并且已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要想促使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并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维,使管理工作规范化,并且在管理工作中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使其充分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农业转型发展这一目标。
4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农业在思想观念的束缚下一直妨碍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监督力度不足、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中国朝着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它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改进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改善和提升农村人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巩香莲.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乡村科技,2018(32):52-53.
[2]李晓丽.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家参谋,2018(18):35+67.
[3]陈敏,冯国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新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08):32-33.
[4]张春友.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8(15):216.
[5]景呈祥.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南方农机,2018,49(12):162.
[6]赵长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微[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9):169.
[7]黄涛.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8(02):8-9.
[8]闫丙华.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02):43-44.
作者简介:
孙曌敏,女,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