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2019-10-21席振芳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疗效

席振芳

【摘 要】目的:评价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围绕我院收治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展开临床研究,所有患者选用的治疗药物均为伊马替尼,治疗后对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随访中位时间为7个月(3~12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及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分别为68.0%(34/50)、60.0%(30/50)。且慢性期患者以上指标均高于进展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且多为1~2级。结论: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高,特别是针对慢性期患者的疗效要优于进展期患者,且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药物安全性高。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伊马替尼;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33.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2-0157-01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是一种恶性肿瘤,对患者的血液及骨髓可造成极大的破坏,是骨髓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引起。该病主要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慢性期的治疗目标为控制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维持血细胞在正常范围内。加速期、急变期的治疗目标是对白血病细胞进行有效清除,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或恢复到慢性期水平。干扰素、化疗及骨髓移植是以往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该病的疗效显著[1-2]。本研究对其典型代表药物伊马替尼进行了重点研究,以探讨其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重点围绕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例展开研究,均为我院收治的患者,从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50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活检等确诊,符合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区间21岁至69岁,平均年龄(60.8±5.4)岁,其中28例患者处于慢性期,22例患者处于进展期(加速期14例,急变期8例),治疗方案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患者所采用的治疗药物均为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昕维,生产企业: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200),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用药剂量,慢性期患者的用药剂量为400mg/d;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的用药剂量为600mg/d。如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无法耐受,应暂停治疗,给予对症治疗。患者均不服用其他抗白血病药物。

1.3观察指标

①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分别满足以下指标<10×109/L、<450×109/L,且WBC分类无幼稚细胞可判定为完全血液学缓解;骨髓中未见Ph(+)细胞可判定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②统计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CI/NHI)毒性标准进行分级,共分为1~4级,1级和4级分别表示毒性反应最轻和最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处理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t用于对计量资料(-x±s)的检验;x2用于对计数资料(%)的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本研究纳入的50例观察对象治疗周期均长于3个月,并进行随访,治疗和随访的中位时间为7个月(3~12个月),34例(68.0%)判定为完全血液学缓解,30例(60.0%)判定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28例慢性期患者分别为25例(89.3%)、23例(82.1%)评定为完全血液学缓解、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22例进展期患者分别为9例(40.9%)、7例(31.8%)评定为完全血液学缓解、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即与进展期患者相比,慢性期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及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更高,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有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发生例数分别为13例(26.0%)、9例(18.0%)和4例(8.0%),其毒性级别均介于1~2级;患者出现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颜面及下肢水肿、皮肤瘙痒及皮疹、头晕头痛、胃肠不适,发生例数分别为26例(52.0%)、20例(40.0%)、13例(26.0%)、7例(14.0%)、4例(8.0%),其毒性级别均介于1~2级;上述不良反应多发生于治疗初期,且不良反应症状较轻,患者均可耐受,且随着治疗周期的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

3 讨论

对于早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采用科学的治疗方案治疗,延缓其病情发展,可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化学药物治疗、干扰素等传统治疗方法虽然可起到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总体而言无法获得理想的疗效。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的研制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其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绝大部分有ph染色体阳性,可造成白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引起白血病。而伊马替尼对ABL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有强效抑制作用,同时可发挥对ABL表达及BCR-ABL细胞增殖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同时这种药物对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及干细胞因子受体的酪氨酸激酶也有抑制作用,进而对由其介导的生化反应过程加以抑制,对其他刺激因子的信號传导没有影响。本研究中,5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选用的治疗药物均为伊马替尼,治疗结果显示,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及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分别为68.0%、60.0%。且慢性期患者以上指标均高于进展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且多为1~2级。综上所述,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高,特别是针对慢性期患者的疗效要优于进展期患者,且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药物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张睿.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8例效果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8,38(5):

447.

[2] 张琎,刘成林,赵平,等.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药物经济学定性系统评价[J].

南昌大学学报,2017,57(5):32.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