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困生学情的几点思考
2019-10-21李田鑫
李田鑫
摘要:学困生学情的准确把握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新时代;学困生;学习兴趣
甘肃中部地区的陇西县南安中学是一所教学环境较差,学困生大面积集中的独立初中,由于各种原因,在校800多名学生大多数都是小学毕业的后进生,学情贫困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彻底改变学困生的学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经历种种的坎坷,要克服很多的困难,从教20余年来,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几多希望,无限感慨。我把自己多少年来语文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思考写出来,与奉献在教学一线的同仁共勉。
思考一,懒惰和对学习的置之不理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也是教学工作中要彻底改变的第一步。我认为学困生的培养和改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克服懒惰。懒惰使人生最终一事无成,而懒惰则又是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极差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形成的因素很多,首先来源于学困生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足,或者还有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作祟,让孩子自幼不明事理,缺乏学习主动性,自己放任,自由散漫。其次,懒散这种表现来自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曾经听说小学的部分老师给孩子们安排家庭作业的手段是微信,我很惊讶!微信传递作业,家长接收,试问,是不是部分小学老师的这种做法会纵容放任放大了学困生的懒惰自由散漫?第三,懒惰表现来自学生本人,没有家庭的关爱,没有学校老师的监督跟踪指导,这一部分学生在年复一年中习惯不读书,不交作业,学习兴趣消失,对学习置之不理,给初中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举个例子说,今年九月份新学期开始,我代七年级二班的语文课,班上一名姓何的学生,坐在教室第一排,我观察他平时上课的表现,似乎眼神迷惘,心思好像不在学习上,对回答问题无所适从;每次作业交不上,每当交作业的时候就不来学校了,等回到学校我再问作业情况,他一言不发,真的让我感到无可奈何。后来,在他的作文中发现,这个学生家在乡下,现在租住在县城郊区,父母不在身边,由六十多岁的奶奶照顾生活。当时我想,这种情况,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肯定没有养成,懒惰,置之不理,无所适从变成了一种常态,我的心里涌上一汩酸涩。慢慢的我发现了解到,全班四十九名学生中,像何同学这样的孩子还好多,要做到彻底改变,老师要做的工作还有好多啊!
思考二,无知的可怕,对学习内容的一无所知是教学工作中改变的第二步。学困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脑空空如旷野,对学习内容的根本不理解,这一类学生头脑中没有语文基础知识,就更谈不上语文基本能力,因此每上一节语文课,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根本听不懂,于是在一节课上什么也不会去做,坐等下课。课后作业不会写,如果偏让他们交作业,就只有乱七八糟的抄了,要求他们交作业,勉为其难。新学期开始已经一月有余,七(2)班的学生们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这种情况。有时候会想,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小学教育的六年,给他们带来的损失是不是毁灭性的呢!
思考三,尽快完成好学困生认识和行为的转变,这一步是让孩子们学会很快进入初中阶段学习节奏的重要环节。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逐一辅导学困生,让学生明白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认识上改变,从行动上改变,让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加入到努力学习的队伍中来,告诉孩子们“盛年不再来,”“白首方悔读书迟”,“知识改变命运”,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依然美丽,人生的路还很长,还很遥远,扬鞭催马,奋起直追,讓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只有从认识上改变,才能带来行动上的可能。如果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变自己,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学习生活现状的改变,学习成绩的提高,并非遥不可期。这样一来,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会增加,自信心就会大增,就会自觉的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部分学生不要心急,慢慢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安排学习内容,分层次布置简单的作业,让这一部分学生大脑中填充一些基本知识,这样一来,他们就慢慢地有了接收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和技巧了,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老师的耐心帮扶作用至关重要,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初中三年是短暂而又关键的三年,又是孩子接受教育和成长的三年,也是学生性格可塑性的三年,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智慧的成长。
思考四,老师要做好及时与孩子沟通,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育者教书育人很好的有效的辅导措施,老师和孩子们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心灵的沟通非常重要,老师要做好课内课外与学困生的交流辅导工作,让孩子们敞开心扉亲近老师,亲近学习,一旦孩子们能“信其师,亲其道”的时刻来临,学习的进步就变得突飞猛进。同时,老师把学困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和家长及时经常交流,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让孩子们健康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在举国上下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新时代到来之际,教育帮扶是与之同行的关键一环,陇西县南安中学学困生学情现状的改变迫在眉睫,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从改变一次认识开始,从改变学生的一个行为开始,为孩子们的未来着想,为孩子们的人生大计着想,这是老师们的天职所在,使命所在,老师当然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执着无私的奉献。我们要明白,因为有了孩子,才有了学校教育,才有了老师,老师没有理由放弃。孩子的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老师是这个千秋大业中的中坚力量,如果老师们不尽心,不尽力,岂不成了千秋大业中的千古罪人?努力成就孩子吧,成就了孩子,就等于成就民族的未来,老师的人生也就在年复一年平凡的教育中变得伟大起来,唯其如此,老师才无愧于这样一个伟大的美丽的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伟大的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