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歌词中的古典情结
2019-10-21潘鸿泽
摘要:这首通俗歌词中凝结着古典诗词中声韵、节奏、意象等诸多因素。借鉴了古典诗词中的声韵原则,却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上做了调整,使歌词的声韵上升到了“变化统一”的美学高度。歌词的节奏韵律借鉴了宋词的格律但是又不尽相同、新颖别致与曲调产生“合力”使歌曲充满动力感。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尤其是婉约派词作中的意向。虽多引经据典却无雕琢痕迹,通过现代语汇与“古典情结”的完美结合,使词作增添了文学性和艺术性。方文山的通俗歌词《菊花台》为现代歌词的写作提供了新思路,实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关键词:古典情结;声韵;节奏;意象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映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着时间的渐远,电影给我心灵的震撼已渐渐淡去。与之相反影片的主题歌《菊花台》却余音绕梁、日久弥存。究其原因,除了那柔美、凄婉的旋律外,大多是那歌词中蕴含的“古典情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审美感受。
词作者方文山原为诗人,在其通俗歌词中大多有古典诗词的韵律。《菊花台》整首歌词的声韵以“江阳折”为基础,兼用“言前折”。例如:“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在这一段里,只有倒数第二句“你的影子剪不断”是“言前折”,其它句都是“江阳折”。古典诗词中讲究“起、承、转、合”其中的“转”既指声韵的变化。在一个统一的韵折中“转”是十分必要的,“你的影子剪不断”不但形成段落的高潮部分,同时为段落的尾句(合)做好了铺垫。但是作为现代歌词《菊花台》中的声韵变化又不完全是“墨守成规”的,歌词中间段的声韵就是个例外:“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的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不难看出这段歌词的声韵改以“言前折”为主“江阳折”为辅。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一整段的声韵变化与歌词的整体布局并不矛盾,因为这里的变化相对歌词的整体而言当属局部变化,仍处于辅助地位,与段落中某一句的声韵变化是同理的。“在变化中求统一”,这体现了最高的美学原则,同时也说明现代词作较古典诗词更具可变性和灵活性。
另外这首歌中的节奏韵律也颇具古典诗词的意味。例如:“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从文法上看分此段可分为上下两句,每一句又可分为上下两个短句。但是同样是这段歌词,以演唱者的呼吸点来划分句读,古典诗词的节奏意味就跃然纸上了。例:“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上例中每一句分四个呼吸点,每一个呼吸点正对应着歌曲旋律的一小节。每小节对应的字数也是有规律的,第1小节、“你的泪光”四个字;第2小节、“柔弱中带伤”五个字;第3小节“惨白的月弯弯”六个字;“勾住过往”四个字……整段每小节字节的排列顺序为:四、五、六、四,四、五、六、五。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宋词对文字的排列是十分讲究的,每一种词牌都要规定句数,每一句要规定字数,还有相应的平仄关系等。《菊花台》歌词中显然有借鉴古典诗词韵律的痕迹但是又脱离了古典诗词韵律僵化的模式。作者运用歌词中每一个呼吸点字节的递增使歌词的语势成上升趋势,增加了歌词的节奏感和动力感。事实上《菊花台》的旋律在一片凄婉的气愤中娓娓道来,其间少有冲突和激情,但是歌曲却起伏跌宕高潮的到来顺理成章、不期而至,这与歌词节奏韵律是有直接关系的。歌曲通过每小节歌词字节的逐渐增多推动音乐情感的波浪式前行,通过几次反复吟咏最终升华为全曲的高潮。
《菊花台》这首通俗歌词还成功的运用了古典诗词中的意象。通俗歌词中的意向与诗歌中的意向不同。诗歌讲究意向的新颖离奇,而歌词讲求意向的通俗,俗中见窍。这首歌词中出现的意向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月、夜、阁楼、雨、风、菊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是由于古典诗词中意象的介入却使这些现实生活中通俗常见的实物立刻“雅”了许多,而且别有一番滋味。如上所述,月光、阁楼、夜的意象都指向思念。“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蕴含着“明月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等诗句。再加上“风”意向的渲染,一个身陷深宫、形影相吊的女子形象被刻画的淋漓尽致,闻者不能不为其命运而惋惜感伤。然而在这“凋谢的世道上”除了对其惋惜、感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菊花”意象是《菊花台》歌词中的主要意象。“菊花”意向内涵的丰富性照应着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菊花”象征着美好的修养,高洁的品性。在黄巢的笔下,菊花又是另一番景象“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菊花成了远大志向和不懈追求的象征。《菊花台》中的“我”就具有这样的才干和抱负。“我一身戎装”,渴望建功立业。但在“凋谢的世道上”只能“呼啸沧桑”却无能为力。菊花还代表着对故乡、故人的思念。菊花台中的“我”以深秋满地飘落的残菊为背景展开了对“你”(陷入深宫的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你的影子剪不断”,“怕你上不了岸一生摇晃”是其复杂情感的形象写照。古人常借花喻人,以比喻抒情。李清照《醉花荫》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黄花即菊花,以菊花的残败意指词人的消瘦和憔悴。“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你”这一意象同菊花已融为一体。往日明媚灿烂的笑容逐渐淡去,现在只留下瘦弱与憔悴。“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蕴含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你”相思成苦,在苦苦的挣扎,犹如飘落的残菊,近黄昏的夕阳,终将耗尽生命的光彩。“我”只有“花落人断肠”,“心事静静淌”,因为“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只能目睹你“冰冷的绝望”。此情此景,可怜可叹。
这首通俗歌词中凝结着古典诗词中声韵、节奏、意象等诸多因素。借鉴了古典诗词中的声韵原则,却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上做了调整,使歌词的声韵上升到了“变化统一”的美学高度。歌词的节奏韵律借鉴了宋词的格律但是又不尽相同、新颖别致与曲调产生“合力”使歌曲充满动力感。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尤其是婉约派词作中的意向。虽多引经据典却无雕琢痕迹,通过现代语汇与“古典情结”的完美结合,使词作增添了文学性和艺术性。方文山的通俗歌词《菊花台》为现代歌词的写作提供了新思路,实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全唐诗佳句类典》竞鸿 陆力主编,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板
[2]《流行歌词写作新概念》付林、王雪宁合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3]《哲理诗鉴赏》 田戈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板
[4]《情感藝术的美学历程》邢维凯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板
[5]《未完成美学》茅原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板
作者简介:
潘鸿泽,1971年3月11日出生,汉族,黑龙江省安达市人,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