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思考和探索

2019-10-21韩雨

锦绣·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汉语

韩雨

摘 要:本文主要前半部分主要阐述汉语国际教育当前存在的三个重要问题,后半部分浅显的谈了对汉语和文化的传播方式的个人看法。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文化传播

在国家实行的各项汉语国际推广政策中,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开办无疑是最具有震撼力和影响最大的。自2004年在韩国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这个非营利教育组织成长惊人,其扩张速度与中国经济受全球瞩目几乎同步。[1]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国际机场立着一个十分醒目的广告牌“学好中国话。朋友遍天下”,底下对应的英文更直接Learn good Chinese;Double your rewards(学好汉语,回报翻倍)。根据国家汉办统计,现在国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并在不断增加,面对旺盛的汉语需求和与此相比相对滞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与推广基础,中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对于积极去推进汉语教学、帮助世界各地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有责义不容辞的责任。理性地看,孔子学院是中国近十年来对外出口的大型文化产品。感性的看,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中国读本”。告别了青春期的躁动,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近八年之后,如何在汉语教育大规模释放之后,快速提升自己的落地与供给能力,是这个非营利性组织当前面临的困扰和问题。

针对当前汉语国际推广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师资的严重匮乏

据了解,埃塞俄比亚孔子学院最新一个学年注册时,学院两天内报名人数就超过了1000人,但囿于夜班教师、教室资源匮乏,只能暂时接受360多人[2]。相对于国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汉语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现实越发展的需要,师资的严重匮乏成为制约海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现状与需求的强烈反差,究其原因,与我国现行的语言和教育政策过分强调外语教育关系密切。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中的职称考试,考生要通过无数英语测试,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过分地受到英语文化熏陶,忽视了对汉语的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国汉语语文教育政策研究也很局限,语文的教学方法缺少突破和创新,而大多是移植西方的教学法。这样的現状会直接导致优秀汉语教师资源的稀缺。

与此同时,在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教教师对汉语传播所在地的现状和需求的了解。因为这些教师对受推广国的文化及教育模式的了解程度,以及教师在当地教学的适应程度,都影响着汉语的推广。有报纸报道,美国孔子学院问题逐渐浮出,其中讲到我们派到孔子学院的教师并不完全合格,主要是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我们的教师用在国内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上课原则,去对待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美国学生,造成严重的“水土不服”,这种汉语推广肯定不受外国学生的欢迎。[3]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我国对外汉语师资储备的不足,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严重跟不上现实的步伐,师资培养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和应用性。

二、编写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富有个性化的教材

教材与实际需求脱节、与教育对象不适应。考虑到汉语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播要收到的预期效果,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受众群体“量身订做”,撰写满足他们需求的富有个性化的教材变得越来越迫切。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古典诗词,汉字书法,中医中药都表现出别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但是要通过合适的汉语教材把中华文化与传播所在地的文化和习俗等结合起来并不容易做到,大到所在国的政策法规、政治倾向、国民心理等,小到汉语学习者可能的学习动机、学习特点和想要学习的内容范围等等。适时地针对当地人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班型,例如,兴趣班、基础汉语培训班、旅游汉语班、商务汉语班、高级专项培训班等等。这些都急需一大批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汉语教材。此外,针对不同国家编写的教材,课文应尽量符合学习者的特点,生词注释也应尽量精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而给学习者带来麻烦。

三、汉语国际推广的运作方式问题

在推广自己国家的语言方面,西方国家有着更成熟的经验。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英国的文化委员会等等,他们共同的成熟经验是“国家支持,民间运作”。在这里,笔者想提到的是台湾省在汉语推广方面的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

内地的汉语国际推广近年来成绩卓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大量资金投入,尤其是国家汉办协调各部门的执行力和各种具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台湾省当局在重视度和财政预算方面则略显不足,需加强重视、加大投入,并协调各部门行动。另一方面,内地绝大部分依靠政府拨款的孔子学院可能给外界以“政府行为”、“文化侵略”的错误印象,并容易使海外承办单位怀疑项目的可持续性[4]。在此,内地可借鉴台湾的教学产业化的模式,宣传汉语推广的巨大商机,鼓励民间团体和企业参与,形成灵活的运营机制,既可淡化政府参与印象,又有助于推广项目的盈利及可持续发展。

当然,汉语国际推广的问题不限于笔者提到的这几个,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此也只做粗略分析,以下是笔者对于汉语国际推广的个人见解。

在外国,书法、绘画、京剧、武术、太极拳、茉莉花,这类中国传统符号往往成为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经典项目,也组成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固化印象。事实上,这些意象不完整,不丰满。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合理适当的渗入文化传播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但是,我们不应忽略,文化是一种活着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说到“汉语热”,有一个问题我们我不得不提到,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汉语热”,仅仅是相对于过去而言,并不代表汉语应经成为大多数外国人正想学习的语言,更不代表汉语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了。绝大部分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很模糊的,这当然不可能通过几部国际大片就能解决的,当然也不是只一味的传播书法、京剧、太极、茉莉花就能一蹴而就的,笔者认为“守旧”的同时,也要“卖新”,通过支持传播所在国文化的而亮明中国文化的立场,让初次接触汉语的人感受到这是一种文化公益产品,既巧妙又低调,不会被排斥,也不会被冠以“文化独尊”的罪名,这才能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广度、深度与历史弹性。

英国财政大臣布朗2003年来中国时说,英国在继续进口越来越多的加点、服装和其他物品的同时,可以出口一样东西来取得平衡,就是英语(包括英语教学、影像资料等)。它的价值在5年内已从每年65亿英镑增加到1030亿英镑,大约占英国GDP的1%。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在她的一本书中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不得不发人深省,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角度来讲,一个人对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产生兴趣会激发其学习这种语言的兴趣和积极性。而现在我们要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仅仅依靠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等是很难实现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为什么不能贴上中国文化的标签打出去呢?

总之,汉语国际推广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前人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后人也正努力探索更加切实完满的解决方案,汉语走向世界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侯燕俐,史小兵《孔子在非洲:比汉语更远 》,2012年3月

[2]《中国企业家》2012年03期

[3]《美国孔子学院问题逐渐浮现》,参考消息,2007年2月1日

[4]陈曦,《孔子学院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2009年9月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汉语
学汉语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追剧宅女教汉语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