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的再探讨
2019-10-21左小迪
左小迪
摘要:山西省繁峙岩山市文殊殿西壁佛传图是我国自北宋和金朝以来,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佛教传图。该佛教传图彰显了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文化思想,其细腻逼真的绘画特色传递了岩山市佛传故事内涵。因此,为进一步研究北宋和金代时期的社会人文与佛教理念,本文从文殊殿西壁佛传图的布局设计、色彩描绘和艺术文化三个方向展开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布局;色彩;文化
一、探讨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的重要意义
中国首次传入佛教思想始于西汉末年时代,山西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源地,并开始兴盛建筑寺庙,而寺庙里不可或缺的便是壁画和壁图,目前山西寺庙数量繁多的壁画堪称我国首屈一指,但对山西寺庙壁画的研究相较于其他艺术图画还较为浅薄。其中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是我国目前已被挖掘的金代寺庙壁画中唯一内容完善、保存完整的绘画作品,该作品与以往佛教壁画不同点在于不仅描述了经典故事,更超越了佛教所述,同时绘画风格和艺术手法也显示出与同时期其他壁画作品的不同之处,这样看来,对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的深入研究颇有价值。本文便从这一重要价值出发,基于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的基本信息概述,结合北宋和金代的时代背景,发掘其内容结构、色彩艺术和文化理念的内涵与意义,作者认为在这一系列研究与深入剖析中,不仅能够帮助更多相关人士全面认识山西寺观壁画,详细了解宋金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面貌,更能进一步传承我国宗教艺术和中国壁画艺术。
二、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概述
岩山寺位于山西繁峙南峪口地区,与五台山北麓相邻,其于金正隆三年开始建造,距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内部结构难免饱经沧桑、斑驳损坏,但仍然有南殿文殊殿、东配殿三佛殿、西配殿地藏殿以及马王殿、垂花门和禅房等等保存尚且完整,其中南文殊殿西壁佛传图由北宋王逵所作。
我国于1973的文物普查中才开始对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作详细考究和鉴定,判断其为宋、金时期的宝贵文物资源,并将其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对象。该壁画占有134.42平方米面积,现存较为完整的壁画为文殊殿内南、北壁绘画,但其占有面积比例较小,东壁和西壁是文殊殿壁画主体,均以佛教题材为主,其中西壁以佛传图闻名,以释迦牟尼的一生历程为主线描述佛教故事,故事主线从南由北发展再到中部结束,整体彰显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三、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布局探讨
文殊殿西壁佛传图现保存完整的画面占有97.98平方米面积,画面主要以工体建筑为主,以城内和城外生活场景为插入描绘,在其中融入释迦牟尼修炼成道的故事情节,壁画四周以粗细两种墨染边阑构成轮廓,尚且有可辨认的41道榜题,每当榜题分为两行,各行有6字构成,榜题内容来自不同的佛教故事典籍。纵观佛传图整体画面,释迦牟尼的生存环境处于山石流水环绕之中,建筑物错落有致恢弘大气,从中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入胎降生到诠名占相,从试艺出游到离宫出家直到苦修成佛的历程,整幅画面以芸芸众生的生活气息相融,包罗大千世界的文化内涵,整个壁画佛传图仿佛穿越千年而来,带着沧桑感和震撼的力量,人面向其中不由的会从内心肃然起敬。这种恢宏之气由壁画内容彰显出来:首先在壁画四周围描绘了高山彩云,充分拓宽宫殿空间,在中部将池城建筑缓缓铺散而来,在仅仅11米长的壁画中,作者交错相融地描绘了近50个具有生活气息的故事场景,充分彰显了当时的市井人文情怀。南壁与东、西、北壁交相呼应、互相吻合更能凸显中西方极乐世界中佛国众生、包罗大千之像。由此可见,岩山寺文殊殿四壁图画是交相辉映、相互衬托的,四者构成一个整体更能突显作者的设计思想历程,也才能称为是一套完整的艺术文化。
同时,本文从文殊殿西壁佛传图三个布局特点进一步做了详细分析,首先,该壁图采取鸟瞰式全景布局手法,这一手法也被称为“大山大水”式布局,从俯视角度营造纵向空间提高视觉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在我国很多山水画中均有体现,也可称为“三远”视觉法则;其次,壁图采用异时异地同图手法,在一副图画中讲述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故事情节,这种表现手法多用于叙事型绘画,画家以不同的故事主题为线索,分别将人物、情节和景物巧妙联系在一起,在一副图画中同时出现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的故事,这种手法能够增添壁画整体的空间感和协调感;最后,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采取插入说法图的表现手法,将很多佛传故事穿插其中,其他国家在类似题材中多将“说法图”应用于主体画面,但岩山寺西壁图却采用缩小“说法图”的手法,为描绘更多的故事情节。
四、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色彩探讨
本文拟从壁画人物、建筑和山水三个方向的色彩进行探讨,首先,文殊殿西壁佛传图中以柔和的色彩勾勒人物形象,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穿着质感勾勒不同的色彩,主要通过勾线晕染叠点加重彩平涂的赋色技巧,比如佛像、菩萨像以及仕女等人物设计较为浓艳的色彩会利用重彩平涂的手法,以此來突出穿着衣物的高级丝绸感和平滑质感;而与其相对的百姓衣物则采用淡绿色、浅黄色等与背景接近的绛色系来突出平民百姓的穿着风格。其次,文殊殿西壁壁画的建筑色彩风格与以往设计不同的是超越了衬景范围,为突出壁画建筑物浩气荡然和严谨精湛的布局艺术效果,采用重彩平图的手法赋予房屋和木柱青绿色系,同时因为市井建筑和宫廷建筑的区别,壁画设计在色彩取用和画风特征上也有所不同,像淡赭色系多应用于市井建筑,突出其淡雅和朴素的风格,又避免整体色调过于沉重和单一,凸显出我国北宋时期的社会建筑风貌。最后,西壁佛传图在山水勾勒画风中俞显浓烈的古风气息,尤其在当时的北宋哲宗时期,将青山绿水创作艺术推向了巅峰。壁画中以墨水晕染为主,以线条勾勒为辅,在于勾勒轮廓内赋予着色,为彰显山水层次关系多以青绿色赋予山石,赭色赋予山水连接处,以浓艳赋予近景,以灰淡赋予近景,各种手法与色系搭配交相辉映、彼此渗透,更能凸显山水生动而富有情感的韵味。
五、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艺术文化探讨
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出手于御用画家王逵,因此在画风意识和表现手法中难免流露出统治者的意愿和思想。岩山寺佛传图从佛教故事取材,虽然素材较偏向于小乘故事,但却将大乘佛教思想、儒家和道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交织交融,更加凸显当时朝代的世俗文化风气,将宗教气息隐隐渗透于壁画设计中,这种相互交融的绘画手法增添了北宋和金朝时代的生活情趣。因为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不断与中国现实生活相融合,也随着朝代的更替进行着演变和发展,从西汉末年的初步引入到魏晋南北时期的巩固和奠定,从隋唐时期的昌盛成熟到宋金时期的丰富和多元化,这一趋势也显示了佛教普渡众生、忠君爱国的内涵,显示了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泛泛调和到依附儒家的观念转变。岩山寺佛传图虽然以宗教理念为主线,但却通过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绘,通过展现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一份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比如有一幅画面描绘“宫外生活”,将其描述为“此是二贫人野”,这些场景在我们常见的佛教壁图中很少发现。世宗时期命令地方官员通过修整寺院佛殿、组织千人邑社的形式对比分析了文殊殿西壁佛传图和其他绘画作品的差别,发现其在描绘当代文化时也增添了唐代时期的人物特征。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山寺佛传图作为传承北宋和金代绘画文化艺术的瑰宝,既勾勒了市井小民生活,又描绘了恢弘佛家世界,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前世今生的故事突出更加形象生动和充满无限想象力的壁画艺术。本文从佛传图的故事布局出发进行初探,从画面色彩和勾勒手法深入研究,剖析了西壁壁画传递的政治理念和历史文化,彰显宋金两朝“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思想。总而言之,画家王奎通过自己高超的画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铸就了岩山市文殊殿西壁壁画佛传图,在壁图的有限空间将无限的文化思想和艺术理念弘扬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小斌. 繁峙岩山寺文殊殿西壁佛传图的再探讨[J]. 宗教研究, 2015(2):206-225.
[2]庞冠男. 岩山寺壁畫中的建筑布局与景观美学[D]. 太原理工大学.
[3]胡潇泓. 繁峙岩山寺佛传故事画研究[D]. 山西大学, 2012.
[4]李秉婧. 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壁画整体布局研究[J]. 五台山研究, 2019(2):61-64.
[5]陈蓉. 岩山寺文殊殿西壁建筑图景研究[D]. 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