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就业率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0-21蔡舒元张文鹏
蔡舒元 张文鹏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形成了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与之相适应,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包括众多农、林、冶金等专业性强的院校不断开办和发展英语专业,使之也成为各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大“热”背后的严峻就业形势往往被忽视,需要引起冷静思考。尤其是作为区位和实力都不占优势的地方院校,应正确对待英语专业的“冷”与“热”,结合当地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英语专业概况及就业现状入手,探讨地方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
关键词:就业视角;地方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英语专业概况及就业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语教育分为三个阶段:(1)1949-1965年:外语教育形成新的格局。(2)1966-197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语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外语院系的教学处于停顿状态。(3)1978-2009年:外语教育迅速恢复,改革全面展开。[1]现在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最初高校英语专业是由专门的外语院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及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如华东师范大学和各地的师范专科学校开设。据相关统计,建国之初我国只有50所大学开设英语专业,到1965年英语专业点也仅有74个。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大综合院校纷纷开设英语专业,连一些农林理工医学等专业院校也不例外。以江西为例,诸如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原南方冶金学院)、赣南医学院等都先后开设了英语专业。于是从1978年到2008年这30年间,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专业点增加了十几倍。[2]特别是近年来增长速度和规模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有994所开设英语专业的高等院校,[3]是全国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院校开办英语专业呢?一方面,是国家对外开放的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英语自然受到欢迎;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学好英语专业,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原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被“学好英语,走遍世界”所代替。因此在开办过程中,很多院校都认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然而,随着高校扩招的大迈进,英语专业在校学生人数随之剧增,胡文仲先生统计,目前英语专业在校学生总数达到大约40多万。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超过10万人。[4]作为“热门”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从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以来,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增添了一股“寒流”。同时,2014年北京等地纷纷出台新的高考英语政策,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此种就业形势背景下,作为区位和实力都不占优势的地方院校亟需重设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革新其培养模式。
二、提升就业率为目标的地方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地方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養、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与诸多拥有区位和学科实力的综合类及外语专业类高校相比,新形势下许多地方性、师范性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自身的“短板”,其目标则应结合学校自身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教育部专业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本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要,重设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开展师范第二课堂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专业都需付诸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提高。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是地方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让这些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走上讲台,让中小学用得称心、放心是高校的职责。除了语言基本功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建议积极开展相关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有锻炼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创设第二课堂,给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创造更多的运用英语的机会,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些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包括:一是反映教师基本功的教案、说课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得到乐趣的同时学到专业知识。二是反映教学场景的模拟教学,让学生当教师,模拟中小学教学场景。此外,更有效的形式可以是学生业余时间到学校周边的中小学当义务助教。主要可以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到大三上学期,因为大一第一学期,学生要适应高校生活,学习专业基础,而大三上学期以后,学生更多为就业储备能量,准备各种考试和毕业论文等。通过相关第二课堂活动和实践,加上课堂内教师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学习,学生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也可以在中小学教师的招聘中得到满意的结果。
(三)开拓商务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教育”的简称,国际上又称为“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性的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这主要是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个目标而进行的。地方院校可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英语专业水平和意愿,调整对外贸易课程结构和设置,和企业一起培养适合的对外贸易人才。部分企业甚至可以和高校签订“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地方企业需要外贸人才,但从外地引进因客观原因存在困难,就地取材就成为一条实用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地方院校一时也难以引进有相关经验的师资和场地。通过校企合作,当地的外贸企业派人到高校给英语专业学生授课,讲授对外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和需要掌握的知识,既克服了本校教师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局限,又解决了实践性师资不足的困难。而这样有针对性的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较大。学生还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时直接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这既解决了当地企业对外贸易人才不足的困难,又让学生得到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而且,如果这些学生实习过程中双方满意的话,毕业后可以直接留在企业工作,实现良好就业。
(四)实施小班帮扶模式,增加高阶学习“力气”
针对部分英语语言基础优秀,有志于进入高阶英语学习及研究的学生,地方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大三阶段开设高阶英语方向课,并设立小班教学制和教师“一对一”帮扶制,最大效度地帮助其实现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目标。通过小班帮扶,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确学习目标,选择自身学习方向和高阶学习的学校,为他们增加学习的“力气”,进而顺利实现高阶学习的目标。总的来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反之则不然。作为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实现一次性就业,良好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通过“专业基础+方向实践”的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有一定实践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地方院校面临转型,英语专业正由入校的“热”向出校的“冷”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地方院校因区位和实力的原因更应引起重视,重设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积极为学生顺利就业打好基础,创造条件,让地方、学校、学生三者联动起来,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创建不同就业方向学生的实践和应用平台,真正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163-169.
[2]胡文仲.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三十年[DB/OL].http://www.gmw.cn/01gmrb/2008-11/12/content-858382.htm,2016-08-07.
[3]如何实现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的探索与突破[D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31030/n389214936.shtml,2017-01-24.
[4]2014年毕业生人数最多的10个专业[DB/OL].http://gaokao.xdf.cn/201404/9967246.html,2017-01-24.
作者简介:
蔡舒元,女,汉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校大学生。
张文鹏,男,汉族,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