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基于拉康镜像理论的探讨
2019-10-21姬文华
姬文华
摘要:本文主要从镜像理论的视角对太宰治中篇小说《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的自我认同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他者对主人公大庭叶藏的自我建构的影响,并对其背后原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人间失格》;镜像理论;他者;自我认同
一、引言
《人间失格》创作于二战之后,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属于日本战后文学。当时日本在二战中是战败方,战争以日本投降,美国占领日本为结束。日本的战败使得当时的社会陷入混乱,许多日本国民对自己现有的生活产生了一种虚无感和幻灭感,因而很多国民对生活开始采取消极颓废的态度,在文学创作方面也产生了一个新的派别——无赖派。“无赖派”一词是战后作家太宰治首次提出来的,他在1946年致日本作家井伏鳟二的书简中写到:“因为我是无赖派,所以我要反抗战后的风气”。随后他又在《东西》杂志上写到:“我是自由人,我是无赖派,我要反抗束缚,我要嘲笑挂着一副嘲笑面孔的人。”“无赖派”也由此而来。无赖派文学指以自谑的态度来表现战后日本人精神与感官世界的双重萎靡,疏远于主流之外,以颓废抵抗社会化,对战后日本文学的影响深远。但无赖派存在时间并不长,出现于1946年,在1947年达到巅峰,于1948年衰弱,代表作家有太宰治、坂口安吾、石川淳、织田作之助、田中英光、石上玄一郎、伊藤整等人。无赖派文学中描写的主人公主要是社会上的一些流浪汉、酒鬼、妓女以及穷人等。刘炳范(2000)认为,无赖派文学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一下特点:一是无赖派文学是以堕落来蔑视、叛逆传统道德理念 ,并对权威进行反抗;二是无赖派文学是在对颓废的毫无顾忌中去追求“人性的解放”。
《人間失格》作为太宰治的代表作,深受读者喜爱,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本文试图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对《人间失格》这则中篇小说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主人公的身份认同意识。
二、理论概述
雅克·拉康是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镜像理论是他所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镜像理论分为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其中前镜像阶段是指当儿童被抱到镜子前,由于未形成主体意识,儿童不知道镜中的像是自己,将“自我”认成“他人”的阶段;镜像阶段指儿童意识到镜中的像是虚幻的,不是实物也不是他自己,便有了“他者”的概念,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阶段;后镜像阶段是指儿童能从镜中认出自己,原先的自我认知被不断否定,有了新的自我认知的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镜像阶段最为重要。拉康(2001)认为,镜像阶段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身份认同过程,即主体在认定一个镜像之后自身所起的变化。福原泰平在《拉康—镜像理论》(2002)一书中指出,镜像阶段是指自我的结构化,是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也就是说,镜像阶段是指还不会说话、无力控制其运动的、完全是由本源的欲望的无秩序状态所支配的儿童面对着镜子,髙高兴兴地将映在镜中的自己成熟的整体形象理解为自己本身的阶段。
三、他者对“叶藏”自我建构的影响
拉康(2001)认为,镜像阶段实际上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身份认同过程。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也是一种自我认同,而自我认知的失败也将导致个人对自身的自我认同的失败。福原泰平(2002)认为,自我由于其无视或误解的基本机能而使人盲目不明,在想像的自我确信中变成逃避、拒绝真理的场;而他者在主体产生之前就在那里,虽位于主体的外部,却经常决定主体,对我们而言,他者是真正的象征意义的保证人。在《人间失格》一书中,对主人公叶藏自我认同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有其父母、堀木正雄、常子、静子以及良子。
母亲的缺失,父亲的权威,堀木的出现,常子的自杀,和静子的同居,以及良子的失贞都对叶藏的自我认同产生了影响。文中这些他者对主人公叶藏的影响也是使得叶藏对自我认同失败的原因,叶藏从小就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而他者的影响使得叶藏对这个世界充满绝望,从而产生一种虚无感和幻灭感。
《人间失格》这部中篇小说是作者太宰治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主人公大庭叶藏对自己所处的世界乃至自我的认知也可以说是太宰治对他自己当时所处的世界以及自我的认知。太宰治经历了二战,并见证了日本战败以后整个日本所面临的种种局面。二战结束之前,日本民众一直信奉“天皇”主义和极权军国主义思想,而二战后日本的战败使得这一思想急剧溃败,人们一时无法找到精神寄托,这些都使得日本的很多人民对世界产生怀疑,从而走向一种虚无主义。太宰治作为一名经历过二战的日本作家,他曾自我宣称自己就是“无赖派”,也许是因为作为一名作家,他对当时的日本社会感触会更加深刻,由此他的虚无感和幻灭感也会更加深刻。
四、结语
本文通过拉康镜像理论中的镜像阶段对《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叶藏的自我建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叶藏的自我认同的失败,他者的影响是叶藏的自我建构失败的主要原因。他者对叶藏本身的自我认同的影响,致使叶藏无法完成对自我的建构,最终使得他对自身自我认同的失败。
《人间失格》小说主人公大庭叶藏身份认同的失败也意味着作者太宰治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失败,这主要归因于太宰治对日本战后社会的失望,从而产生一种虚无感和幻灭感,进而走向颓废、虚无和堕落。日本战后的社会在经济、政治上一片混乱,使得太宰治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平衡,虽然太宰治在小说中让主人公大庭叶藏行尸走肉般地活了下来,但他自己最终选择了自杀,使自己归于虚无。
参考文献:
1.福原泰平(2002).《拉康—镜像阶段》.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刘炳范(2000).论“无赖派”与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东北亚论坛(2):87-90.
3.太宰治(2008).《斜阳》.杨伟 张嘉林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
4.雅克·拉康(2001).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