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音乐更贴近幼儿
2019-10-21陈晔
陈晔
【摘 要】幼儿音乐欣赏中,在保留民族元素的同时,合适的处理有利于幼儿的理解和欣赏。都说艺术是相通的,用心欣赏的人可以从文字中看到颜色,从画面中听到歌曲,从音乐中读出故事。本文主要谈在《茉莉花》的活动中,教师做出了以下的处理,让音乐更具有活力、更能被幼儿接受、理解和表达。
【关键词】民间音乐;欣赏教学;教材处理;研究
这是一次在我园的民间艺术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师选择了著名的中国民间音乐《茉莉花》为素材,带领孩子们进入了一个茉莉花的王国。
虽然是一次音乐欣赏活动,教师并没有直接让孩子们欣赏音乐,而是在孩子们坐定了以后,以PPT图片的形式,请孩子们欣赏茉莉花的各种形态,让孩子们体会到民间音乐活动的乐趣。
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民间音乐浩如烟海,怎么样的音乐才是适合学前儿童的?首先,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茉莉花》是一首江苏小调,音符里流动着的江南水乡的柔婉气息,这是同样生活在江南的上海孩子能够理解和欣赏的。《茉莉花》正好是其所指的一种实物,而且是幼儿经常见到的亲切的生活素材,在中班下学期的主题活动《春天来了》中,孩子们积累了大量关于自然、生长、花的经验。这些生活经验和主题经验都为幼儿欣赏音乐《茉莉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合适的处理
笔者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了有关“侗族大歌”的争论: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所有的历史和传承都依靠口口相传的“侗族大歌”。坚持民族文化的侗族大歌传承者们不愿意对这一传统艺术进行改变,甚至连填上相应的汉字歌词都不愿意,他们坚持认为“改变就是背叛”;而普通听众却觉得侗族大歌没办法听懂,更难以欣赏,所以没办法市场化,侗族大歌也正面临着边缘化的绝迹命运。
其实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民族音乐,合理的改变是完全可以的,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新疆音乐,我们耳熟能详的《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就是经过改编和再创造的民间音乐。那明快跳跃的节奏和音符保留了民族音乐里最核心的元素,让人们一听就知道“这是新疆歌”。
三、音乐具象化
音乐具象化,就是以画面的形式来表现音乐。这种表现方式常被运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是在音乐欣赏之后,引导幼儿进行“画音乐”,将对音乐的感受以美术的方式呈现。
笔者想起之前观摩过一节新疆舞活动。活动的最开始,教师身穿一套新疆服装来到活动室,将这个距离遥远的民族一下子以视觉冲击的方式呈现,牢牢地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丰富孩子们对新疆歌舞背景文化,勾起孩子们对新疆音乐和舞蹈的兴趣。
在《茉莉花》的活动中,在欣赏音乐之前将音乐形象具象化,这不仅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而且唤醒了幼儿在现实生活里的一系列经验。这首歌顾名思义,具象化也非常好做,但是教师并不是随便选择茉莉花来作为具象化的对象,而是精心选择了不同形态的茉莉花,并在欣赏画面时,提出了拟人化的问题“你觉得这朵茉莉花长的心情怎么样?”,以此来赋予茉莉花生命和情感。这样通过画面体会到的情感,可以在之后的音乐欣赏中进行迁移和提升,将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四、音乐叙事化
音乐是一种表达,在这个定位上,语言与它最能相通。在民间音乐形态中,叙事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文化属性和表述功能,所以叙事化的音乐语言最容易被幼儿接受。
为什么幼儿爱听故事?因为那里有叙事,有拟人,有想像,这些都是幼儿的审美需求。所以,叙事化的音乐语言也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在《茉莉花》活动中的亮点之一,就是为茉莉花配了一段清新的散文式故事。这是对音乐的一种叙事化解读,引领着幼儿进入了一个茉莉花的王国。在活动中,幼儿也完全沉浸在了叙事化的音乐中,感受到了音乐中流淌着的文字,感悟到“原来音乐中可以听出故事”,也体会到了音乐艺术和语言艺术的相通。
五、音乐肢体化
在艺术表现上,音乐和舞蹈是最好的伙伴,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最能唤醒身体。如果说“音乐具象化”和“音乐叙事化”是为了幼儿更好地接受理解音乐,那么“音乐肢体化”是给幼儿一个平台,将自己所接受和理解到的音乐表达表现出来。
在活动中,教师借助肢体动作,让幼儿自由地表现自己所理解的音乐,幼儿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伴着《茉莉花》柔美的旋律,一朵朵茉莉花或独自开放或结队争芳,呈现出美妙的画面。
有一句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首先民族的必须先是“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能更深刻地领会到民族艺术的精髓,才能将它发扬光大。幼儿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将民族文化植根于幼儿教育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并不是容易的事。这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现有的能力水平,在民间艺术材料中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合适的调整与处理。这条路还很长,但笔者会一直探究下去。
参考文献:
[1]黎佳.浅谈幼儿音乐游戏的有效组织和开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
[2]林小彬.“音乐游戏”——幼儿发展“四剂”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