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媒体在脱贫攻坚宣传中的报道方向

2019-10-21李多思

西部论丛 2019年25期
关键词:宣传脱贫攻坚

李多思

摘 要: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国内近两年在扶贫报道中的优秀作品,分析并总结了这些作品的成功经验,从而为今后一段时间脱贫攻坚宣传指明了的报道方向。

关键词:脱贫攻坚;宣传;报道方向

一、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开启了脱贫攻坚承前启后关键一年。同年召开的全国扶贫宣传工作会议上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央主要媒体共推出扶贫报道13万余条,省级媒体的扶贫报道有24万余条,网络媒体扶贫报道多达521万条。而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扶贫宣传工作会议则首次对“脱贫攻坚好新闻”进行了表彰。这些都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扶贫宣传工作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用“绣花功夫”做好扶贫宣传工作呢?近两年来,不管是在传统的电视报纸,还是在新媒体平台上,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宣传脱贫攻坚的优秀新闻作品,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和借鉴。

二、关注变化 鼓舞人心

做好扶贫宣传是提振打赢脱贫攻坚战信心的必然要求,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宣传中我们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总结宣传推广脱贫攻坚重大典型,全面展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做强做大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弘扬主旋律,为脱贫攻坚大局服务。而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要做好一个地方的典型正面宣傳,不能局限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报道,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的记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调研,真实记录下扶贫攻坚所带来的变化。

阿土列尔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尓莫乡,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村的名字比较陌生,但是提到它的另一个名字--悬崖村,就几乎是家喻户晓了。2016年5月24日,新京报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了这里村民进出要攀爬近1000米高差用树枝绑扎的简易梯子,行走在悬崖峭壁之间。悬崖村从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众多媒体迅速跟进。其中中央电视台在第二天也及时就推出报道《悬崖村扶贫纪实--明知山无路 偏向山上行》。而此后,对于悬崖村的报道就没有停止过,三年多的时间里,悬崖村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素材。2016年11月,悬崖村建成钢梯;2017年,宽带4G信号接通;2018年,货运索道启用。而为了报道好这些变化,不管是地方媒体,还是中央媒体,很多记者都是背着沉重的设备几上悬崖村,挖掘这些变化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践行着媒体的责任和担当。而正是有了媒体的大量报道,长年的关注,不仅使得悬崖村的扶贫工作势如破竹,而且也带动和鼓舞了整个凉山的扶贫攻坚,凉山普查了全州19个类似悬崖村,并逐步改善这些村落的出行及贫困问题。最近一篇关于悬崖村的报道是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发表的《一位支教老师见证3年巨变:悬崖村 通向幸福》,其实见证悬崖村变化的何止这位支教老师,还有那些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的媒体记者们。

三、挖掘人物 树立典型

我们常常讲,做好一篇报道首先要讲好故事,而要讲好故事,首先就需要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树立典型先进人物不仅是扶贫工作的需要,更是这个时代所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通过挖掘身边人、身边事,进一步影响、感染、带动身边人,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受到鼓舞,营造齐心协力奔小康舆论环境,这正是我们扶贫宣传典型的意义所在。

但是我们树立典型人物,一定不能陷入“神化”的误区,这些人物首先是人,是我们身边的“平凡力量”,因此他们首先是人,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记者只有来到这些典型人物的身边,和他们面对面的交谈,同生产共劳动,努力践行“四力”,才能挖掘出带有热气和泥土芳香的鲜活素材,提炼出这些典型人物背后的精神内涵,让典型人物过得硬、立得起、叫得响、推得开,壮大了脱贫攻坚主流声音。

在近年来的扶贫典型人物报道中,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类一等奖作品,由山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刘桂珍:四副担子一肩挑》让人印象深刻。刘桂珍所在的山西省代县是国定贫困县,她所在的段家湾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刘桂珍一肩挑起“四副重担”——38年的村医、29年的乡村教师、18年的村支书、14年的村委主任。这样一个百姓眼里的“领路人”“顶梁柱”、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我们的电视记者是如何去挖掘和塑造的呢?从9分多钟的画面中,我们不难看出,记者多次深入段家湾村的角角落落,跟踪纪录刘桂珍的工作生活,有许多场景都是记者含着泪水完成拍摄。作品中,刘桂珍一边给3个学生上课、一边给老人输液;村民的家人拎着礼物来感谢“桂珍姐”;刘桂珍在村民眼中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评价:“全代县也难找这样的人”……这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现场和细节,展现出一位基层共产党员永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的感人形象。

实际上,像刘桂珍一样默默无闻的在扶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还有很多,特别是西部一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大量的扶贫驻村干部工作、生活在那里,仅四川全省就有5.9万多名驻村帮扶干部常年扎根基层,他们构成了我们脱贫攻坚典型人物的群像。只要我们的记者肯下功夫、用心挖掘,近距离的记录,就一定可以塑造出一大批鲜活、接地气、有温度的典型形象,而通过这些典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则可以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营造良好氛围,进一步引领我们的扶贫事业不断深入。

四、宣传政策 提振信心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全面部署。可以说,全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国家对于帮助深度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也是出台了一大批精准助力的扶贫政策,因此如何加大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的知晓度,成为我们扶贫宣传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但是新闻报道中大家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故事好讲、人物好讲,唯有政策的宣传难以讲好、讲活、讲透。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首先要自己学好读懂政策,更要将政策通过好的切入点去宣传出去。

2018年,湖南卫视《午间新闻》将镜头对准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过的湖南省湘西地区十八洞村,拍摄制作了电视专题《十八洞村这五年》。新闻的结构逻辑极为巧妙富有冲突。由于总书记曾经来过,当地村民都认为从此村里会上大项目、大工程,可以等着分钱。当被告知扶贫事业不仅没有钱拿,还要村民自己动手动脑盖房修路时,村民情绪十分低落。然而,扶贫团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村民扶贫事业一定要有“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思想觉悟,自力更生,从思想上彻底脱贫。因此扶贫团队组织村民们组建施工团队,修通了连接外界的公路,修路只是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十八洞村的村民还瞄准了当地土特产猕猴桃,发展旅游观光业、牛羊养殖畜牧业,挖掘生产山泉水,村民的致富路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

这样的报道,这样的故事,就是对扶贫政策的最好宣传。越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越要高度重视扶贫宣传工作的引导性。在宣传中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通过把握好报道方向,找准却入口,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就可以让扶贫宣传转化为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思路举措和实际行动,转化为干部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热情和干劲。

参考文献

[1] 颜世健 精准扶贫报道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青年记者.2019(23)

[2] 邱凌 新时期扶贫报道的优化策略——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角的探析[J] 传播力研究 2019(23)

猜你喜欢

宣传脱贫攻坚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