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2019-10-21王镇航
王镇航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发展,一线小学语文教师也开始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手段,改善以往语文课程中的教育弊端,致力于提升语文课程的教育价值,而情境式教学法就在此时进入语文课堂中,成为教师优化教学的不二法宝。在文本中笔者也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创建直观情境、探究情境和合作情境等策略,浅谈如何基于情境式教学提升语文课程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小学语文;直观情境
情境式教学法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能够打破传统语文课堂中的教育结构,真正地围绕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但是,从目前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仍旧存在部分制约情境式教学法有效创建的不利因素,造成学生学习质量较弱的情况。因此,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针对目前情境式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以便在落实情境式教学法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施教。
一、直观情境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当前语文学科的教学环境朝着信息化的方向靠拢,一线语文教师也积极尝试使用现代教育资源,变革传统语文知识的展示方式,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而基于情境式教学法开展语文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将原本抽象化的文字,以直观的形象展示给学生,打造课堂中的直观情境,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获得真切的感知,从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落花生》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实现直观情境的创建。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先使用flash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花生的生长过程,使学生在动态直观的动画视频中,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之中。之后,教师以框架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落花生》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教学节奏。紧接着,教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落花生》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式中,将注意力放在《落花生》这节课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直观情境的熏陶下,感受到花生生长的历程,同时基于图文结合的方式,提升认知文本的质量,逐步实现高效课堂的生成。
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使用现代媒体技术开展教育工作,能够促进课堂中直观情境的塑造,真正地让学生融入情境中,提升学习的质量。
二、探究情境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渠道,教师能够利用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效果,从而基于学生的回答获得教育反馈,以便更加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但同时,问题也可以作为探究性情境生成的媒介,塑造课堂中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的过程中,提升文本的解读能力。所以,在目前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应当积极使用问题的形式,促进探究情境的营造,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取养分,实现能力的发展。
例如,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撘石》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体会山里人质朴的人性美,结合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赞扬了什么呢?”等问题,营造课堂中的探究氛围。随后,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并向教师反馈自身的答案,教师再针对学生的答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获得肯定的答案中,提升认知的能力,完成对本篇文章的有效阅读。
不难看出,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当教师以问题为媒介对学生进行设问时,能够促进探究式情境教学法的落实,让学生基于自主探究提升认知实效,发展阅读素养。
三、合作情境
随着社会对人才提出合作能力的要求后,教师就将合作学习活动引入课堂之中,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常用活动,在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也可以使用合作活动促进情境的创建,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氛围下,基于小组人员的集体智慧,逐步提升对文本的解读效果。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合作活动的塑造,实现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塑造。在课堂中,教师先对班级中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分析,指出不同学生具有的不同阅读能力。随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安排,保持每个小组当中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紧接着,教师围绕《圆明园的毁灭》中的内容,为学生设定相互讨论的问题,指明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向。之后,学生自主开展交流活动,从而基于小组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对《圆明园的毁灭》中内容的分析,满足合作情境创建的價值。
总而言之,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的直观情境、探究情境,以及合作情境的创建,都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弊端,但是,在实际应用情境式教学法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之后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修改的策略,从而在健全情境式教学体系中,逐步提升语文课程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毅.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2):114-115.
[2]谢荣清.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