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题班会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2019-10-21黄伟
黄伟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我们基础教育的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人格素质都在慢慢的成长,而这个阶段也正是养成教育实施的最佳阶段。本文通过对任职学校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阐明要做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的手段来帮助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师本人的专业水平,以及增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家庭中的小孩也越来越少,出现了许多独生子女家庭,小孩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尤其是隔代亲,父辈对孩子更是痛爱有加。许多家长宁愿自己受苦,都会把小孩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也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孩子缺少独立做事的能力,很多孩子在上学后甚至出现了许多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困难抗挫折能力差、做事情不认真等。一些家长认为这是小事,长大了就好了,殊不知,一些行为不及时纠正,久了就成为了习惯,长大后更加难以纠正,所以我们提出孩子的养成教育必须是从小抓起。
一、养成教育的概念
专家关鸿羽指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习惯教育,比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及人际交往习惯等,它是结合多种教育手段及方法,从行为训练着手,全民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达到使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培养[1]。
所以我认为养成教育是指从小开始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包括了来自家长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认知。
二、本校小學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本校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本校的学生爱国意识比较淡薄,体现在每周进行的升旗仪式上,班主任多次强调要佩戴红领巾,但就是有那么一些学生以各种借口忘记佩戴,甚至有学生直言不好看;而在唱国歌的环节,更加是大家互相对望,看谁在唱歌,然后取笑唱歌的同学。其次,许多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经常看到一些小霸王带着一群学生欺负弱小同学,而这些学生一般都是被家长宠坏的,老师找家长教育的时候,家长甚至还维护自己的孩子,没意识到学生错误的严重性。这些都只是学校里部分学生存在的行为习惯问题,而这些跟家长和教师的教育都脱不开关系,教师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家长则维护自己的孩子,所以我们要从小做好养成教育,这样才能杜绝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的发展,甚至发展到质的变化。
(二)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观察及访谈中,发现养成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缺少对学生养成教育问题的重视。虽然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我国教育资源的现状,使得我们从小学开始就直奔升学,学校如果不重视学生的成绩,那么就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所以学校也只能给教师施压,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一些活动课也就相对的形式化了。一旦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那么他们的一些行为习惯就被忽视掉了,也因为很多大人都觉得一些不好的习惯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变好,因为很多人觉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品德兼优”的优秀学生。而家长也会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不断的给学生报各种补习班,也放松了对学生不好行为习惯的纠正。学生本身对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很好的控制能力,也因为认知能力的限制,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就这样,三方都放松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管理,学生的养成教育就出现了问题。
二是传统的说教方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学生发展。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不管是家长、老师、父母都是对学生进行说教,告诉他这个习惯是不好的,或者利用一些规章制度进行说教。而学生对这种简单的说教存在着很大的反感,有时候可以教育到部分学生,但是更多的学生是水过鸭背,更有甚者在教师面前承认了错误,但是一走出办公室门口马上变脸,认为老师在说废话。
三是学生依赖性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是知道自己身上的行为习惯是不好的,但是对于自己的问题不懂如何去解决,而是要等到旁边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之后能去解决问题。而往往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很多时候是在这个学生的行为已经触及底线了,才去教育学生,相当于是学生的养成教育是被动教育的,而不是按照学生的教育规律去科学育人。
三、如何利用主题班会教育解决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主题班会活动是就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一定的内容、宣传一定的思想观点,在班级上开展一次特殊的授课会议,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或行为习惯[2]。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主题班会是学校实现思想工作的中心工作。但是很多的主题班会都没能达到原有的目的,我们要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是很好的媒介。
(一)提高对班级主题班会活动的重视
学校要安排固定时间给班级举行主题班会,调动学生及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引导教师去开展高效的主题班会内容。班主任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科学合理的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良好学习。
(二)创新主题班会,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
一是主题班会内容要新,紧跟社会时事热点问题。选择的内容也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不要把主题班会的内容设计成大学生的班会,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去设计,这样才能通俗易懂,小学生才会喜欢上班会课,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是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天性,多设计一些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认同,切忌班主任满堂灌,说教式的方法。
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每一次课都是我们教师的一次实践,如何去评价这节课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而不是随性的上课。我们可以通过家长评、学生评、教师互评、教育专家评等方式,总结这节课的效果以及不足改进的地方,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达到家校联动的目的。
(三)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的力量,开展好每一次主题班会
现在的家校联系方式大多是学期中的家长会,或者等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话联系家长,所以本校的家校关系还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邀请家长一起参加主题班会,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互动,家长一起学习更能促成养成教育的目的。而小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认知能力有限,现代社会新媒体随处可见,学生经常会模仿社会上一些他认为很酷的行为,来自社会的宣传引导很重要。所以要开好主题班会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将这三方面组织起来实施主题班会,不但家长能及时的了解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的存在,配合学校一起纠正学生,自己也得到知识的升华。而来自社会的力量是我们教育专家亲临学校,用权威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得到知识的传播,共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也丰富教师养成教育的知识,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结束语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共同帮助一起培养,他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任务,而是在学校、家长、社会共同指导督促,学生通过自我的认识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小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环境下慢慢的成长起来。正如英国学者萨克雷说的:“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校要多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多参与到学校主题班会活动中,利用社会的力量一起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2003.
[2]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杨庆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
[4]赵曼.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