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体系理念引领下初中音乐欣赏体验学习有效性研究

2019-10-21陈六一

神州·上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圆舞曲律动体系

陈六一

摘要:音乐教育新体系强调音乐的实践活动,指出音乐的审美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获得。其注重培养审美核心的音乐经验,也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重点所在。笔者将音乐教育新体系与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紧密结合,以人音版教材《溜冰圆舞曲》为课例,通过找准体验预设点,搭新体系的形;关注体验生成点,抓新体系的意;围绕素养立意,有了体验学习的效。探索提升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新体系;体验学习

一.问题提出

(一)一次体验教学研训的审视

2016年10月,笔者在参加浙江省名师新课堂教学研训活动,当时观摩了“体验音乐”教学展示,并亲自参与了“新体系”音乐学习记忆犹新。对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曹冰盈老师执教《胡桃夹子——俄罗斯舞曲》,整节课上师生情绪热烈,参与的学生个个自身情绪得到打开,体验学习贯穿始终,作品深深埋在每个人的心中。上课过程精彩而不露痕迹。笔者深切受到了理念的冲击,思想的碰撞,乃至这三年间经历着一场场前所未有的教改探索。

(二)两个层面调查发现的现状

1.学生层面——体验感知大于知识分析。七年级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希望通过具象性的指引,实现音乐参与性,以开放、灵活、多样、动态代替欣赏教学单一、静止地聆听,从而助于理解和欣赏,体验感知大于知识分析。

2.教师层面——学习模仿多于精心探索。

通过对所在教学区中学教师新体系教学使用情况调查如下:

鉴于以上调查和分析,秉承在实践中践行新体系教育的理念,推进中学音乐教学有效实施,发挥新体系的教学价值成为现实的课题。笔者以七上册《溜冰圆舞曲》为例,以七年级学生9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进行“新体系理念引领下初中音乐欣赏体验式学习有效性研究”取得可行性的成果。

二.课例实施的策略研究

(一)找准体验预设点,搭新体系的“形”

新体系在基础教育低段教学的方法在全国推广,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初中段现行教材内容还存在局限性。笔者从解读作品出发,找准体验预设点,搭建新体系的“形”。

1.文本解读——设定有效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身体律动、声势、画图形谱、背唱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体验和感受乐曲的结构和各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2)艺术表现:轻松自信随主题a、f律动,能够愉悦熟练地背唱主题a,创造性地表现主题e旋律线;获得对经典作品体验的基础经验和基本能力。

(3)文化理解:尊重西方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集体实践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有效聆听,自主参与体验活动,感受维也纳圆舞曲所表现的音乐情感,积累体验的基础经验和基本能力。

2.形式创新——预设有趣体验活动

(1)预设律动的体验活动。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有韵律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和音乐中各表现要素的运动紧密关联。

①圆舞舞蹈动作男生:脚步动作(舞步);女生:体态和手部动作。

②肩部律动体验d主题音乐的旋律使用“倚音”来装饰短促的同音重复。

(2)预设声势的感知体验。

①b主题音乐短促的八分音符,预设声势体验:轻拍左右肩膀“咚哒嘀哒”

②f主题音乐,体验轻快活泼的舞曲节奏和重音处理,给人一种有趣而富于热情的美感享受。

(3)预设图形谱的感知。这种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笔。

①来自课本的图形谱(见教材)。②第三小圆舞曲,笔者设计:

以动态实践和表现体验作为本课的目标导向,把“音乐为中心”的课程特点与“以生为本”的主体特征深入交融,凸显“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美好愿景。

(二)关注体验生成点,求新体系的“意”

新体系理念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笔者在实施教学研究中,寻求新体系理念意义,更需要关注课堂生成点,形成新智慧。

1.教学观察,发现不尽新“意”点

教学中,洞察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每一位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因势利导,调整教学思路及手段。

(1)发现学生差异。[观察片断一]圆舞曲体验教学环节,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自信满满,动作到位,节奏吻合;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感到害羞,动作放不开,个别男生站在原地不敢参与。虽然体验到了圆舞曲的节拍和节奏,却没有流露出审美的情感。

(2)发现合作障碍。[观察片断二]第一小圆舞曲学习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作为社会交往工具的圆舞曲,缺失了学生之间的动作配合与情感交流,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发展,对经典作品体验的交流功能缺失。

(3)收集学生反馈。生1:上课很有趣,很热闹,对于这么长的作品内容还一知半解;生2:老师带领旋律线感知很有趣,自己体会时由于音乐稍纵即逝,反应不过来;生3:主题音乐有印象,但还不能背唱。

2.反思教学,调整适度其“意”深长

(1)总结优点:课堂气氛活泼,活动内容丰富,参与體验手段新颖,欣赏教学作为积极引导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较好吸引学生的兴趣。

(2)反思不足:教学手段的创设应面向全体学生,对于有困难的学生,降低难度以符合他们参与的方式。掌握音乐情感主要靠自主情感体验。

(3)重新调整定位:思考学生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我重新定位音乐学科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和新体系意义,新体系理念不是新的,方法也不是新的,它的新在于——选择。于是,笔者选择真情求真意!

(三)围绕素养立意,有了体验学习的“效”

新体系指出:教学方法以培养音乐能力,以表达为先;课堂教学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以音乐审美为指导;教学要求以实现自主情感体验,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1.舞会情境,积极参与。

[导入教学]圆形座位,创设“舞会”情境,聆听轻音乐《圆舞曲》进教室,师生以固定节奏型配合拍手律动,击掌互动。拍手方位可以变换,击掌互动的对象可以是状态欠佳学生,表示对他的鼓励;也可以是情绪激动的学生,表示对他的激励。

[效果]教师创设“晚会”现场情境,借助简单可行的律动,吸引学生在音乐中放松心情,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兴趣,充满乐感。师生互动律动,关注学生生成,及时生成过程性评价,这种激励、赏识形成民主、关爱的课堂文化。

2.协同体验,增强交流。

[第一圆舞曲教学片断]

体验学习(1)初听a,学生肢体互动点指感知体验在每小节第一拍重音,教师用三角铁引导。(2)复听a,用导入环节自己喜欢的律动表现音乐,抒发情感,教师引导板书图形谱;(3)请生黑板上画图形谱并带领全体哼唱主题a,用连贯优美的声音体验主题旋律;(4)聆听主题b,小组为单位互拍肩膀做八分音符节奏练习,教师视唱引导;(5)学生随音响哼唱旋律并配合拍肩,学生从全方位协同练习感知主题b,自然流露出活泼跳动的情绪。

[效果]学生从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音乐本身,更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与相处,促进了人际关系能力的协调与发展。

3.绽放联觉,激发自主。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想象。即对一种器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根据这一原理,当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时,我们要想法设法地启动学生的各种联觉,将听觉(包括内心听觉)、视觉、动觉、声觉和音觉中的一种或多种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感觉成倍扩大,使体验加深。

[第二圆舞曲教学片段]

体验学习(1)初听c,用指尖跟随教师旋律线体验大跳音程和装饰倚音表现的刚健、果断的性格;(2)聆听主题d,教师引导板书旋律线,女生做耸肩动作体验短促的同音重复,男生用散响铃配合伴奏,好像溜冰者身上佩戴着的串串银铃子铮铮作响;(3)复听第二圆舞曲,用图形谱、律动、歌唱联觉体验,获得第二小圆舞曲结构和c、d主题旋律的音乐感知。

[效果]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时,能将视觉形态、动觉形态同时和听觉中的音乐形态融为一体,会有效启动听觉、视觉和动觉的联动。

[第三小圆舞曲教学片断]

体验学习(1)聆听e主题,教师借用纸片雪花飞舞状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意境;(2)复听e主题,教师带领学生做雪花飞舞状,并用高位的声音状态哼唱旋律,描绘冬日景象;(3)随琴歌唱表现e主题(复听复唱后,学生基本能轻松舒适地背唱这个主题了);(4)对比聆听f,图谱辅助声势体验点线结合的节奏,弱强的艺术处理,切分的艺术效果,有趣而富于热情的美感享受;(5)复听第三小圆舞曲,用听觉、声势、歌唱联觉体验,获得第三圆舞曲结构和e、f主题音乐审美体验感知。

[效果]借助图形谱的视觉形态,学生有了自主想象;借助声觉,借助歌唱,有了审美的音乐记忆;借助教具,有了审美情感;借助队形,有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练习循序渐进,联觉体验达到高效学习。成为本课教学的亮点。

4.利用学案,丰富经验。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我们更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审美情趣的提高以及审美必备的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取。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内化为对乐曲的理性认知。

体验学习(1)借助学案完整聆听全曲,感知乐曲结构;(2)利用聆听填空,探索结尾再现的主题;(3)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曲家。

[效果]使用学案,是学生对作品的完整体验和感悟。也是学生从感受到认知再到表达这一学习系统进行音乐学习的有效过程。在欣赏中深化作品背景,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音乐文化理解。学生展示学案的过程,课堂教学实现过程性的评价。

三.体验学习的评价跟进与反思

新体系理念引领下实践《溜冰圆舞曲》欣赏课例的教学中引导初中生获得丰富音乐体验是较为精彩的案例。

(一)优质的情感体验。灵活有效的体验活动,将音乐从思辨性的模式解脱出来,走向实践性的审美体验,真情流露,学习音乐的过程更加“具体化”和“可视化”;本课有了审美育人目标的设定,没有说教,没有机械学习,有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课堂充满惊喜和创新的表现。通过课后录像统计,92%的人能较好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与精神内涵。学生的有效参与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激励赏识的课堂文化。圆形座位体现的是音乐思维的开放性、灵动性,以及音乐的审美之趣;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之间步伐、手势、拍肩的体验接触共达十余次,建立友好、关爱的课堂氛围,老师做学生的舞伴,男生们那绅士的动作,女生优雅的姿态交流,提升了气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三)高效的课堂习得。课后统计学案数据,教学有效性得意体现。

通过学生学案数据反馈,帮助学生积累听、唱的经验;还可以帮助老师更具体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学不仅停留在一堂课,而是在一个单元甚至一个学期的可持续中不断完善提高的。

改进之处:由于本欣赏教学课例内容较多,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舍弃一些管弦乐知识的教学目标。一切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各项体验活动牢固建立在“听”的基础上。锻炼动作感知和图谱表现,可以在提前的课时中做好预设和训练,才能保障有序进行。管弦乐知识的渗透可以在本单元第二、三课时单元内容建构中完成。

结语:

学校音乐教育新體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只要我们立足课堂与教材的当下,遵循教学的规律和音乐学科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审美体验入手,丰富积累学生的审美体验,一定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使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充满魅力!

参考文献:

[1]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美)杨力(译)《体验音乐——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人民音乐出版社

[2]叶丽慧、单森权《实践了不等于体验了——走出音乐体验教学的误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5.6

[3]刘晨曦.教法融合——得道才能行远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6.10

[4]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的新双基——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诠释与实践之一》2013.9.1

猜你喜欢

圆舞曲律动体系
大海边的浪漫圆舞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节日圆舞曲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快乐圆舞曲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生命的律动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黑色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