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投照技术在临床上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价值分析
2019-10-21方涛
方涛
【摘 要】目的:将DR投照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为论述中心,其影像学特征与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揭示。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选时间限定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根据不同的诊断技术将分成A组(n=110,X线投照技术),B组(n=110,DR投照技术),观察评价两组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分析DR投照技术的影像学特征。结果:2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相较,A组73.6%(81/110)明显较低以B组的98.1%(108/110),数据现显著差异性(p<0.05);A组的三片率统计如下:甲片71.8%(79/110),乙片19.0%(21/110),废片9.0%(10/110);B组的三片率统计如下:甲片94.5%(104/110),乙片4.5%(5/110),废片0.9%(1/110),数据相较现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应用DR投照技术作为临床诊断方法,具有图像处理理想、操作简单及图像分辨率优等特点,与传统的X线技术相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行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DR投照;影像学特征;应用价值;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7-0-01
本次研究笔者将DR投照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为论述中心,其影像学特征与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揭示,对我院收治的2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2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选时间限定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根據不同的诊断技术将分成A组(n=110,X线投照技术),B组(n=110,DR投照技术)。A组入选患者内男女占比为55.4%(61/110):44.5%(49/110),年龄下限为5岁,上限为86岁,数值均量为(42.6±3.2)岁,投照影像类型:胸片、腹部平片、腰柱平片、四肢片:62张、16张、17张、15张;B组入选患者内男女占比为56.3%(62/110):43.6%(48/110),年龄下限为4岁,上限为85岁,数值均量为(42.4±3.1)岁,投照影像类型:胸片、腹部平片、腰柱平片、四肢片:59张、18张、17张、16张;参与实验患者拥有完全知情权,并已经签订过正式的书面文件。对所选患者进行资料分析,发现其差异性在容错范内(p>0.05),数据符合研究及对比要求。
1.2 方法
A组入选患者接受X线投照技术进行临床诊断,本次研究使用的X光拍片设备生产于上海先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患者的投照部分包含双侧髋关节(后前,前后)、损伤处及双侧髋关节蛙式,拍摄前告知患者拍摄的过程需保持数秒相对姿势,待操作人员确定拍摄有效后,方可移动位置,以保证本次研究的有效性[1]。本次研究使用的DR投照设备提供公司为南京恒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拍摄后未患者进行后期图像处理,包含洗片及曝光参数,为确保诊断效果,需对拍摄参数进行调整与设定,体型较瘦者的拍摄参数为60至70kv及10至15MAs,正常体型者的拍摄参数为70至80kv及15至25MAs,对于体型较胖的患者,将其拍摄参数调整为80至90kv及10至15MAs之间。
1.3 评价标准 评价2种不同投照及时的诊断效果及三片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收集的数据均接受SPSS23.0统计学软件统计与分析,以()揭示计量材料(研究数据范畴内),以±揭示个体间变异程度,将t作为数据检验;使用率(%)表示研究数据中的计数资料,并使用进行检验。当p<0.05,则可知数据间差异性,在可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2 结果
2.1 2种技术的诊断率相较 DR投照技术观察下,股骨头坏死中晚期患者取得的影像学图像呈现出显著的股骨头凹陷,同时其股骨头的密度呈现出显著的加大,其变形症状凸显,但其关节间隙各指标表现出正常状态。传统X线投照取得的影像图片可见片股骨头的光滑度欠佳,边缘现毛躁,同时伴囊变影像,骨骼密度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现象。2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相较,A组73.6%(81/110)明显较低以B组的98.1%(108/110),数据现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取得的三片率分析
A组的三片率统计如下:甲片71.8%(79/110),乙片19.0%(21/110),废片9.0%(10/110);B组的三片率统计如下:甲片94.5%(104/110),乙片4.5%(5/110),废片0.9%(1/110),数据相较现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2数据分析
3 讨论
DR投照技术是现阶段临床常用的诊断技术,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其联合数字化处理技术对临床诊断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影像信息化处理,同时具有良好的后期图像处理能力,为患者进行准确的临床诊断,因此受到人们的认可[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率相较,A组73.6%(81/110)明显较低以B组的98.1%(108/110),数据现显著差异性(p<0.05);A组的三片率统计如下:甲片71.8%(79/110),乙片19.0%(21/110),废片9.0%(10/110);B组的三片率统计如下:甲片94.5%(104/110),乙片4.5%(5/110),废片0.9%(1/110),数据相较现明显差异性(p<0.05)。
综上所述,应用DR投照技术作为临床诊断方法,具有图像处理理想、操作简单及图像分辨率优等特点,与传统的X线技术相较,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行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胡辉.DR投照技术在临床上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5):932-933.
朱建临.DRX线投照技术与传统X线投照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 2015, 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