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因素及启示
2019-10-21田甜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国产纪录片渐渐成熟起来。加上国家对国产记录片的大力支持,迎来了中国的商业电视纪录片的时代。《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始终受到业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其主要内容为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通过食物展现中国多年来传承的餐桌礼仪文化,展现食物背后的情感。本文尝试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通过对其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从文化、情感、内容特色、定位视角、叙事手法等各方面论述,再结合国产纪录片的现状和趋势谈《舌尖上的中国》对国产纪录片的启示。
一、《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的分析
从2011年3月开始,《舌尖上的中国》正式投入拍摄,耗时13个月,行走范围包含了全国各地乃至港澳台在内的70多个拍摄地,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纪录片。摄影组用索尼手持摄像机和佳能单反5D,使得画面的色彩冲击力强,不同的画面场景切换,不同美食的组接,使得影片色彩画面非常生动。据央视索福瑞统计数据显示:“舌尖上的中国自推出以来,平均收视率为0.481,平均观众份额为3.861,收视率高达0.75。其中第4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舌尖上的中国》能获得如此多的成就称赞和好评,是此前所出现的国产纪录片不能与之媲美的。
(一)展现真实、平凡普通人的生活
紀录片有如下几个特点:真实性、纪实性、艺术性、戏剧性。真实性是最重要的特点,是纪录片的生命。《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拍摄当地的村民和美食,挖掘背后的故事。所有的故事没有任何修饰和改编,以最真实的姿态展现了平凡人的日常饮食。这种最真实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大江南北的的不同饮食文化,看到了他们从辛勤耕耘到收获,也看到了他们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常怀感恩之心这些最真挚的情感。
影片第一季的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展现了大江南北的主食文化。其中讲述了生活在陕北绥德农民老黄坚守传统食物制作的故事。主人翁老黄和他的老伴虽已年近半百,但每天都会骑三轮车拿这些黄馍馍去卖,路途很遥远,要骑行一个半小事。据了解,黄馍馍是陕北丘陵一带最重要的主食,小小的黄馍馍看似不起眼,殊不知背后的制作工序极其复杂。老黄家至今仍传用有3000多年历史的驴拉磨的方式。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劳作着。老黄的脸上的一颗颗汗珠让我们看到的是在这些美味佳肴的背后是无尽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和凭借勤劳双手的不屈精神,感受到每一个食物的来之不易。《人民日报》社论说:电影的成功,真挚的情感,真实的力量。现在,高投资的作品很多,高技术高宣传活动的大,而真诚是最缺少的东西。真实的基调,真实的美和情感,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向传统文化的回归
我国有着5000多年传统文化,饮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日常活动关联。在以往的影片素材中,中国的美食更多的是以“烹饪大师”或者“美食名家”的影片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繁杂的过程”和“精美的菜系”。而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是有关于家庭、社会、乡村、成长与“食物”之间的故事,构成整个影片的框架。中国的历史、文化、礼仪、情感,如果离开了食物,那么所有的节日、民俗、仪式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些节日里,美食象征着历史、情感和经历了沧海桑田不变的信仰。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忙碌已经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在影片中,那里有我们遥远的集体生活记忆。在影片第一季第5集中,讲述了生活在贵州地扪吴顺玉一家的生活。这一天他们将稻谷撵成稻米装在桶中作为礼物送给刚生完小孩的邻居,稻米中放着几个鸡蛋,预示着欢迎小生命的到来。同样在丁村的寿宴上,卫大妈很早就在为老伴准备70大寿的“长寿面”。其寓意是面条又瘦又长象征着老伴长命百岁。第二天上午,全村的人都会来卫大妈家贺寿,村民们会分别挑选一根最长的面放在寿星的碗里,寿星吃下这根面条带领着全村人都长命百岁。这根面条寄托着村民们最真诚的祝福。
(三)主流媒体的传播平台
与所有影片一样,传播平台的作用对纪录片收视率的影响极大。我国纪录片的主要传播平台有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和电影院线。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为国产纪录片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成立,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部作品。从201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改版,开播了《魅力记录》频道,让出了黄金时间播放纪录片,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能斩获如此高的收视率的关键。栏目的开播不仅丰富了节目的样式,还丰富了观众的精神文化世界。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业绩的:“纪录片频道开播第一年,收视份额增长200%,第二年增长率达到83%;纪录频道的广告招标在2012年达到2个亿,2013年突破了4个亿。”
(四)新媒体的助力
网络点播如今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到目前为止,国内几大视频播放器,如爱奇艺、优酷、芒果tv、腾讯tv等都开设纪录片频道,使纪录片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2013年,“舌尖体”在新浪微博上传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加上一些大V和主流媒体制造热门话题,能让受众自主传播,也大大拓展了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制片人陈晓卿在微博上就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高达16万人,其中有很多是大V,加上他们的口口相传,大量转发评论,形成了巨大可持续的传播效应。
二、《舌尖上的中国》对国产纪录片的启示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的出现首先就在选材上取胜。从美食作为文化的突破口,讲食物背后的故事。美食作为日常生活的必备、作为人们共通的东西,已经成功地跨越了国家、民族、地域和社会。那些一道道让人惊叹的美食背后,是中国几千年来传承的古老文化;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的精神是中国的品质。
网络上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抄袭了BBC拍片的手法与风格,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大方承认确实是学习了BBC的优点,但他认为别人的东西确实好,所以学习别人的理所应当,并不可耻。他说观众们能看出来我学的BBC说明我这次的学习很成功,并表示欣慰,
纪录片走过了一个多世纪之久,其中的技巧手法节奏,都有了很全面很成熟的歸纳。所以要想创新并不容易,所以想要拍好一部纪录片,我们不能一门心思地想着创新拍摄手法,而是想着怎么讲好他人的故事,用什么方法完美表达给观众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古诗词一样,不能一味的追求合辙押韵而放弃一些能完美表达情感意思的词句,那样反而破坏了一首完成的作品,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纪录片也是如此,当用最适当的手法表达出要拍摄的内容时,那便是最好的作品。
三、结语
本文在探讨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尝试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来探讨人们和食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道道精美的食物背后,反映的是国人的智慧、生活状态和勤劳朴实的精神。让受众能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引发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在此同时,通过对影片成功因素的分析、传播平台的分析,从而使得我们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获得一些启示和经验。
参考文献:
[1]贾惠超.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D].辽宁大学,2013.
[2]胡祥礼. 《舌尖上的中国》文本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司东蕾. 基于“5W”视角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4]刘称心.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5]徐韵琰. 对当代纪录片传播人文关怀的思考[D].浙江大学,2013.
[6]杨婧. 从《舌尖上的中国》探析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D].兰州大学,2013.
[7]郭泽德. 《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学解读[J]. 南方电视学刊,2012.
[8]黄雪敏.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探析[J]. 中国报业,2012.
[9]张婉婷.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道[J]. 现代视听,2012.
[10]周世林. 舌尖上的中国:满足的不仅仅是舌尖——兼析《舌尖上的中国》传播的成功之道[J]. 新闻与写作,2012.
[11]辛腊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道[J]. 东南传播,2012,10:154-156.
作者简介:田甜(出生于1994年3月31日)女,汉族,湖北,硕士研究生,南昌航空大学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