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冬春茬辣椒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2019-10-21李瑞
李瑞
近年来,泾阳县日光温室冬春茬辣椒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辣椒的病害发生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关系着辣椒品质的优劣、产量的高低和商品价值。为了提高辣椒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经济效益,必须做好辣椒病害的防治。辣椒病害主要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病和生理性病害4大类。
一、真菌性病害
1、症状:辣椒的真菌性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灰霉病、菌核病、疫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以下特征:(1)出现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核状物或丝绵状物,是真菌性病害的特有病征。(2)主要以菌絲体或孢子的形式残留在土壤、病残体及种子上,进行越冬。(3)当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从气孔、皮孔、伤口直接侵入,通过气流、雨水、昆虫、田间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并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4)在高温、高湿、土壤黏重、重茬地、低洼田易发病。(5)当施用未腐熟的粪肥、基肥不足、土壤的骤然干湿交替或地下害虫发生严重时,均能加重发病。(6)在植株密度过大、通风透不良、管理不当的地块发病严重。
2、综合防治措施:(1)品种要选择抗病性较强的。(2)培育无病适龄壮苗。(3)要科学合理的实施轮作,避免重茬,通常要与非茄科蔬菜,每个隔两年进行一次。(4)在收获前茬作物后,要及时对种植区域进行清洁,并同时深耕、施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适当剂量的磷肥与钾肥。(5)因地制宜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是促进辣椒快速生长,提高自身抵抗能力的关键环节。另外,移栽后定植时,要尽可能避免对秧苗根部的损伤。(6)加强后期管理。定期查看,如果发现患病的叶片、果实,及时拔除并处理,并清理地块中的枯枝、残叶以及其他杂草;合理灌溉,适当追肥,补充植株生长过程中所需微量元素,进一步提高抗病能力,并有效降低倒伏现象发生的几率。(7)喷施代森锰锌、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可有效缓减真菌病对辣椒的危害,提升辣椒整体质量与产量,提高种植者全年经济收益。
二、细菌性病害
1、青枯病
①症状:多在开花期以后显症,具有“突发性”。初期茎叶局部萎焉,傍晚还可恢复,病势加重后永久萎焉。随着病情加重,出现顶枯或枝枯,较大的植株叶片褪绿变黄,最严重时病株根部变褐腐烂,整株逐渐枯萎、死亡。
②防治方法:(1)栽培防治。重病田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禁止茄科作物相互接茬种植。选用抗病、轻病品种。用营养钵或营养块育苗,以培养壮苗,减少伤根。合理灌溉,降低土壤湿度。(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适时喷淋72%农用链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粉剂500倍液等,每7~8天喷1次,连喷3~4次。还可用上述药剂灌根,每穴灌药液250~500ml,隔10~15天灌1次,连灌2~3次。
2、疮痂病:又称为细菌性斑点病,危害辣椒叶、茎和果实,造成大量落叶、落花和落果,减产率高达20%~30%。
①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水浸状的斑点,呈银白色,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增大到凹陷病斑,颜色加重呈暗褐色,最终枯萎脱落,导致植株整棵死亡。成株叶片发病后,病斑初期呈黄绿色,随后扩展为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周边褪绿变黄,逐渐转为褐色稍隆起。此外,幼叶受害后沿叶脉产生水浸状病斑,叶片卷缩、畸形。茎上染病后,出现大小不同的褪绿斑,并沿茎秆纵向蔓延、扩大,且颜色逐渐加重,呈褐色。以后木栓化隆起、开裂,疮痴状。果实表面也产生水浸状褪绿斑点,稍降起,疮痂状。再加上周围环境湿度偏高,会使病斑溢出菌脓,再到干燥后,形成一层发亮的薄膜。
②防治方法:(1)改善栽培管理。病田忌重茬,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年。合理浇水、施肥,在秧苗定植后适量追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并有效加快植株生长发育。加强通风,防止高温高湿。一旦发病,早期拔除中心病株,并及时收集病叶、病果、病株,携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收获后和定植前要彻底清除病残体和自生辣椒苗。(2)选择抗病品种。(3)挑选优质、完整且无任何病症的种子进行播种。播种前要进行温汤浸种或药剂消毒。温汤浸种,即用55℃热水浸泡种子10分钟或用50℃热水浸泡2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然后催芽播种。种子消毒的常用药剂为硫酸铜和链霉素。种子用200mg/kg硫酸链霉素药液浸种2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掉药液,稍晾干后催芽。(4)喷药防治。要定期进行田间检查,及时发现病株。在发病初期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另外,也可喷施1:1:200波尔多液。
三、病毒病
主要是由多种病毒复合侵染所引发,一旦患病,整株受害,直至死亡。从而影响辣椒产量,约30%~70%,对于患病较为严重的地块,减产幅度可达90%~100%。病株果实小而畸形,品质和商品价值大幅降低。
1、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下述4类。(1)花叶和斑驳叶面、果面出现不规则的褪绿。出现花叶和斑驳的叶片叶缘内卷,叶脉扭曲,严重的生长缓慢,植株矮小,果实少而小。(2)黄化病叶均匀地褪绿,变为黄色,严重时上部叶片全部黄化,大量落叶。(3)坏死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枯死,称为“顶枯”。此外,植株的茎秆、叶柄叶片以及果实患病后出现褐色病斑,并逐渐扩散,直至枯黄;有些则表现为叶脉失绿或者坏死等症状。最终都会导致辣椒大大减产,给种植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2、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2)种子处理。种子先用清水浸种几小时,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20~30分钟,清水淘洗干净后再催芽或直接播种。此法可减少种子的烟草花叶病毒。(3)栽培管理。避免作物连作、间作和套作,清除棚室内外病残体和杂草,防治棚室周围露地蔬菜和其他作物的蚜虫。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小水勤浇,避免缺肥、缺水。幼苗期遇高温干旱,要及时浇水增墒降温,并覆盖黑色遮阳网,以降低地温和防蚜。(4)防治蚜虫及时消灭传毒蚜虫,防止病毒扩展。(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1%抗毒剂1号水剂200~300倍液。另外,在幼苗期和成株期还可分别喷施1~2次NS-83增抗剂200倍液,以增强辣椒的抗病性。
四、生理性病害
辣椒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有沤根、脐腐病、日烧病等。
1、沤根。沤根为苗期主要病害,发生时,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幼根表面开始呈锈褐色,后逐渐腐烂。地上部生长受抑制,致使上部叶片变黄,不生新叶,中午前后萎焉,甚至叶缘枯焦或成片干枯,幼苗容易拔起。
2、脐腐病又称顶腐病或蒂腐病,主要危害果实。被害果与花器残余部及其附近,出现暗绿色水浸状斑点,后迅速扩大,有时可扩展到近半个果实。病部组织皱缩,表面内陷,常伴随弱寄生菌侵染而呈黑褐色或黑色,内部果肉也变黑,但仍较坚实。如遭软腐细菌侵染,则引起软腐。脐腐病在高温干旱条件下易发生,水分供应失常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此外,土壤中氮肥过多,营养生长旺盛,果实不能及时补充钙也会发病。
3、日烧病又叫日灼病是辣椒常发生的一种生理病害。该病病因是强烈阳光直射灼伤果实表皮细胞引起水分代谢失调所致。症状只出现在裸露果实的向阳面上。发病初期病部褪色,略微皱缩,呈灰白色或淡黄色。病部果肉失水变薄,呈革质,半透明,组织坏死发硬绷紧,易破裂。后期遇潮湿天气,病部易被病菌或腐生菌类感染,长出黑色、灰色,粉红色等杂色霉层,病果易腐烂。日烧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叶片遮阴不好,土壤缺水,天气过度干热,雨后曝晒,土壤黏重,低洼积水等可加重病害发生。
4、综合防治措施:(1)防止沤根。育苗床土温度控制在12℃以上。播种时一次浇足底水,低温下控制苗床湿度。增加光照,适量通风,加强炼苗。出现轻微沤根时,要提高床温,及时松土。(2)覆盖地膜。用地膜覆盖可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并能减少土壤中钙质等养分的流失。(3)适时合理灌水。结果后及时均匀浇水防止高温危害,后期要合理控制每次浇水量,采用小水勤灌,可有效促进果实成长。(4)根外追肥。在着果后喷酒1%过磷酸钙、0.1%氯化钙或0.1%硝酸钙溶液,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5)使用遮阳网。可覆盖黑色遮阳网,减弱强光照射造成的危害。
(作者单位:713700陕西省泾阳县蔬菜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