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贬谪儋州期间的民族思想探析

2019-10-21李粉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3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苏东坡

李粉

摘 要:从史诗志三个材料视角和历史唯物角度出发,通过阅读苏东坡贬谪儋州期间所作诗歌和关于评论苏东坡诗歌思想的论文、书籍,并前往东坡先生生前故居考察,对苏东坡谪儋期间所做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思想进行研究,深入分析苏东坡民族思想形成的根源、苏东坡民族思想的内涵与特色,以及苏东坡谪儋期间的民族思想对海南本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苏东坡;民族平等;黎汉亲善;移风易俗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3.085

1 平等与包容:苏东坡民族思想的内涵与特色

在儋州期间,苏轼领会到黎族人民的好客热情,对传统的黎族文化逐渐加深了解。苏轼改变了以往对黎族的片面理解,对海南文化特别是黎族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其民族思想的雏形逐渐形成。建立在儒家“仁爱爱人”基础上的民族平等观。“赤心相待”是东坡早期的民族观点,对于传统封建文人而言,苏轼对中国周边少数民族怀有较为柔怀、宽容的心态,在诗作《戎州》中发出了“何足争强弱,吾民尽玉颜”的感叹。东坡认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长处,没有互相自相残杀,争强好胜的必要,只有摒弃前嫌,相互尊重,各民族兄弟才能和睦共处,亲如一家。民族之间既无优劣尊卑之分,各民族兄弟之间应摈除各种歧视,一视同仁,才能团结互助、和平共处。苏东坡的平等、尊重、亲善的民族思想的体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佐证:

首先,主张黎汉亲善,促进民族团结。谪居海南儋州期间,苏东坡平等进步的民族观点逐渐形成。他以诗歌为载体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善良、勤劳、淳朴的黎族劳动人民的形象。如在《和陶拟古九首》其九中描写了一个家居深山、以打柴养家糊口的黎族同胞的形象: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

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

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

该诗讲述的是诗人在路上遇到一个“形槁神独完”的黎族老者,在语言不通的前提下,诗人仍然耐心的听完老者的讲述的内容。这一举动,显然打动了黎族老者,在谈话结束之余,老者以“吉贝布”馈赠与诗人,这既是出于“海风今岁寒”的关心,也是黎汉同胞亲如一家的体现。

其次,鼓励农业生产,提高黎民生活水平。海南儋州地处热带,其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十分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下,儋州的农业生产十分落后。东坡先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后得出儋州地区农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并将原因写进了各种诗词中以作记录,首先是因为当地人忽视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耕种的方式生产粮食,荒废了很多优质的土地,仍然是通过狩猎的形式寻找食物用以充饥,还处在刀耕火种的粗放型农业生产的阶段。其次是由于当地人崇信鬼神,将耕牛大量的用于祭祀中,一旦出现了任何自然灾害,就会宰杀耕牛用以祭祀,由此一来就没有将耕牛用到更为合适的地方,没有耕牛就无法耕地,也没有过多更为先进的产生工具,就滞留了大量的荒地。他在《书椰子厚<牛赋>后》中说:“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黎人放牛,皆以祭鬼”。再次是男人游手好闲,不勤劳耕种,这些都是造成当时儋州农业生产极度落后的原因。目睹这种情形,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苏东坡给与当地落后的农业生产最多的关注。同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还作了六首劝农诗,足以体现东坡对民生的重视程度。针对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苏东坡还亲授先进农业工具的使用方法,教育黎民从事生产。

最后,忧民、爱民、亲民。在《和陶拟古九首》其六:“……贪人无饥饱,胡椒亦求多。朱刘两狂子,陨坠如风花。 求欲竭泽鱼,奈此明年何。”诗中诗人对贪官的恶行揭露地体无完肤,他指责朱刘二人贪欲太多,甚至连胡椒这样物品他们都要贪入口袋。欲壑难填,不断搜刮民脂民膏,盘剥百姓 。最后一句对奈何今后百姓生活怎样的感叹,表达了苏轼对黎民百姓遭遇的深切同情。

2 苏东坡民族思想的形成原因

2.1 政治生活实践

东坡先生的一生不只是创作了价值斐然的作品,更是创作了无数的政绩,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真正做到了为民请命,以民为先。从其公元1061—1101年这四十年的政治实践中,每一岁都是一个辉煌,东坡先生自36岁任职杭州通判,为当地居民疏通开发六井,使得西湖得以疏浚,40岁任职密州知府,为当地居民申请到蝗虫过境后的援助和扶持,42岁任职徐州知府,主动的领导当地居民抗洪抢险,44岁任职湖州知府,尽管在随后被朝廷贬谪到黄州,东坡先生也没有改变其为民劳作的政治理想。“乌台诗案”苏东坡遭贬谪黄州,虽然受到的打击是沉重的但是并没有消磨他“尊主泽民”的决心;黄州贬谪生活,苏轼再次得到重用,集荣宠于一身,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态度侍君奉国;远谪惠州,无权签署公事,他也依然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协助地方官员治水、办医药院等;即使晚年垂暮身处琼岛,他也坚守着自己经世济民的决心,扮演者文化传播者和教化人民的角色。

2.2 儒家和佛老思想的影响

苏东坡的一生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够博采众长,吸收佛老思想的精华为己所用。纵观其一生,儒家与佛老思想始终是统一和谐于苏轼身上的,并不存在矛盾冲突。苏轼以儒家立本,以佛老思想洗心,养其心性。而苏轼则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二者统一起来。

苏东坡始终把把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和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作为其思想的精神支柱。这说明儒家的辅助治国,济世济民、仁爱、大一统的思想是苏东坡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一直是我国正统的思想道派,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的苏东坡本着一颗济世救民的心,期望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改变当时的一些社會情况,而苏东坡确实也做到了在其任职的每一个场所,都力所能及的做好每一件事,可谓是政绩赫赫。这样的心理和思想主要是依赖于当时的儒家之道,这是一直支持着苏东坡在各类艰难窘境中前行的动力。苏东坡在谪居儋州期间以黎汉人民同为一家,互相平等的思想来关怀黎族人民,希望通过自己所做出的努力来促进黎族人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变化。这正是苏东坡身上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

3 苏东坡的民族思想对儋州后世社会的影响

3.1 多族群的民族融合共同体

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在与黎族同胞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主张民族平等、黎汉亲善、反对大汉民族主义。东坡的民族思想促进了黎汉之间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其一在民族文化方面,苏东坡针对黎族同胞落后的文化风俗,以教化为先传播先进中原文化,同时他对黎族同胞自有的传统民族文化予以尊重,他曾在诗歌记录到“……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铜鼓壶芦笙,歌此迎送诗” 苏轼这首诗是写他寻访冼夫人庙时之所见,诗人以诗歌记述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苏东坡常常以诗歌为载体向儋州黎族同胞传递着中原先进文化,东坡的这一做法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中民族文化与中原先进文化的融合。其二在农业发展方面,针对黎族同胞不事生产“不麦不黍”的这种状况,苏东坡苦口婆心的劝说黎族同胞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特别是水稻种植方面。苏东坡还亲自教授黎族同胞使用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苏东坡的这一行为促进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融合。其三,苏东坡主张黎汉亲善,亲如一家,苏东坡针对儋州当时黎汉杂居的社会状况下,主张民族平等和黎汉通婚。在儋州本土社会状况下,黎汉通婚已经有所促进,苏东坡来儋州后,他的民族主张和民族思想进一步缓解了黎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促进了儋州当地的民族融合,加速了儋州多族群的民族生活共同体的形成。

3.2 文化中心和文人辈出

東坡先生谪居儋州昌化三年半,时间虽短,接受他指点教诲的人也仅有二十多人,但是他开辟的讲学之所在当时的海南是十分瞩目的,特别是经他一首栽培的学生姜唐佐、黎子云、符林、符确等人在后来都成了当时海南当地饱学的鸿儒,在当地开展教育,授业解惑。后人都认为自汉武帝在儋耳设郡县以来直至五代时期,儋州黎民教化未开。然而自东坡来儋,谪居四载,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移风易俗,使得当地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后成为海南文化教育的中心。

苏东坡北归以后,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儋州人符确成了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符确的进士及第,弥补了自隋朝以来海南无进士的空白。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赵荆亦中进士。当时举明经进士尚有王霄、李迪。

3.3 移风易俗

苏东坡在儋州倡改落后习俗,以诗歌为载体广泛宣传,向黎族老幼男女传播中原文化;设桄榔庵作讲学所,敷扬文教“以诗书礼乐之教教化其风俗”;开挖东坡井引导百姓饮用健康卫生的清洁水。苏东坡的以上种种做法对儋州乃至整个海南省的人文风俗影响是深远的。

东坡以诗歌教化人民,在另一方面又促进着儋州吟唱诗歌风气的形成。东坡入海南儋耳,身入南疆边陲之地,这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必然会引起轰动的,加之苏东坡在昌化亲设讲学之所,授业解惑,课徒讲学,与其学生品论诗文传记,同时有创作大量的诗文,使得琼州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这种文化。东坡聪明之处在于其并不是简单生硬地将中原文化搬到儋州,而是十分巧妙地将中原文化和黎族文化融合在诗歌里,并以这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将中原文化撒向琼州各地。当地人民,皆争相模仿东坡诗歌。在这种学习东坡诗词歌赋,编唱山歌的文化熏陶下逐渐形成了普遍的风气。

4 结语

清代儋州人陈烺曾写作一首长过36句的《东坡居儋歌》,诗歌十分形象地概述、赞扬了东坡居儋功业及其对儋州文化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无论苏东坡被流放是偶然亦或是必然,其在儋州带领当地人民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改善当地的恶风恶俗,这些都是历史的必然。无论当时苏东坡被流放的是何处,对于当地的改造都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正是来源于其汲取生活经历教训,总结政治生活实践和吸收儒道佛思想精髓。对于人民的爱护,所换取到的必然是人民的爱戴。将每一个黎族同胞都当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来对待,真正的把儋州当作其故乡。即便当时东坡自身所处的环境恶劣,但对于人民的爱好,对于黎族同胞生活环境的改善在苏东坡的认知里显然比自身能否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能否有一件保暖的衣服显得更为重要。苏东坡能够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能够形成“咨尔黎汉,亲如一民”的平等民族思想是难能可贵的。任何一个对人民和历史做过好事的人,人民将永远怀念他,海南儋州人民除了将东坡居儋生前有关的东西均已“东坡”命名,每年儋州还举办东坡诗词背诵大赛来纪念这位为只身携子投荒南疆的文人。

东坡虽居儋州短短三载,但是他为历史和人民所做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苏轼所提倡民族平等的思想,完全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苏东坡的民族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不谋而合,在实现中国梦,复兴梦的道路上,东坡的民族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苏轼的民族观对于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同样具有深刻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蔡兴科.苏轼谪儋诗的民本思想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林冠群.新编海外集[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149.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苏东坡
移风易俗治陋习 示范引领树新风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苏东坡《献蚝帖》
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苏东坡与佛印
永春苏区的移风易俗
苏东坡的睡眠“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