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校双制,共育技能型人才

2019-10-21袁树喜

职业·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实践

袁树喜

摘要:新型学徒制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参与的联合育人模式,具有办学双主体、资源双配置、育人双师资、学习者双身份的特点。笔者学校开展新型学徒制的教学实践证明,企校双制、工学一体联合育人,对企业、学生、学校都具有极大的益处,关键在于联合育人体制、机制的建立以及有关政策的落实。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 企校双制 实践 技能人才

企校双制是企业结合岗位实际提出育人目标,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学什么”的理念,通过岗位练兵的形式开展培养。教学由企业和学校分别组织,有别于传统学徒制和职业院校育人单一培养,是两种模式的有机组合。本文结合笔者学校开展新型学徒制的实践,谈谈自己认识和体会。

一、新型学徒制特点

新型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存在很大差异,是企业和学校联合育人模式,以生产需求为核心,开展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兼具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1.新型学徒制内涵

新型学徒制是政府、企业和学校“三元合一”的管理体系,其内涵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参与,通过“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共育人才。企业、学校共同配置教学资源,采取工学交替、脱产或半脱产方式育人。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办学主体由学校转为企业;育人方式采取工学交替,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办学模式实行“企校双制、工学一体”,双主体、双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档升级。

2.新型学徒制特点

(1)企校育人深度融合。新型学徒制使校企合作得到了深化,克服了以往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调动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办学的积极性。企业作为办学主体,将技能型人才培养纳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按岗位培养或提升员工能力和素质;学校按企业需求,充分发挥育人优势,更好地服务企业需求,提升学校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育人目标明确具体。按岗位生产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增加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企业来讲,学习者是学徒身份,学什么、怎样学,按生产需要确定。对学校来讲,学习者是学生身份,依企业需求和职业标准,有效组织教学。

(3)资源配置实用有效。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岗位流程,布置教学场所,确保教学、训练和岗位有效对接。按教学内容,配置和建设训练工位,优化学校设施的配置;按能力目标,配置师资,增强师资的适宜性。核心能力培养,由教师按需确定,呈现师生间关系;职业能力训练,由师傅训练、指导,呈现师徒间关系;核心能力由教师和师傅协商确定,感受企校不同的理念。企校双师按工学交替方式,合理配置资源,确保资源配置有效性。

(4)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学生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不同教学场景进行学习和训练,体现了企校双元育人的格局。构建由企业、学校和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评价,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做到过程评价、目标评价和发展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评价组织可依评价内容分别组织,体现评价客观、灵活、公正。

(5)协议约束规范行为。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建立和完善相应体制、机制。企校签订委托培训协议,明确学校责任和权利;企业和学徒者签订劳动协议,明确培训后岗位和待遇;学校与学生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水平。企、校、生签订三方协议,约束各自行为,实现企业得人才、学生得技能、学校得发展的目标。

二、新型学徒制现存的问题

新型学徒制实现了双主体育人,发挥了双资源的优势,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校共育模式创新问题

开展新型学徒制,虽然企业发挥了主体作用,但教学组织运行,存在“企业+学校”的运行模式,还没有实现充分的融合。企业按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框架,构建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确定能力目标;学校按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设置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由于企校双方关注点不一致,导致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和学校要认真研究新型学徒制的实质,创新育人思路,兼顾需求和质量双重关切,确保企校育人目标一致。

2.企业主体地位确立问题

以往企业很少直接参与人才培养,从学校招录所需人才,上岗前进行再培养、再提高。新教學模式明确了企业育人主体地位。企业将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统一,技能训练和岗位操作结合,教师和师傅目标一致,学校和企业责任共担。企业切实履行育人主体责任,摆脱重生产、轻育人的观念。抽调骨干技术人员担任师傅,划拨必要设施设备投入实训。结合教学、训练内容,安排学生顶岗操作。将技能型人才培养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确保新型学徒制在企业落地生根。

3.育人机制构建问题

新型学徒制是新的育人模式,企业对其重视程度不一。有的企业还存在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模式运行受到影响,在履行育人主体责任方面,投入经费不足。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促成企校双方共同努力,积极推进新模式运行机制。按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组建联合育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管理、落实工作。双方共同规划、设计培养项目,共同组织工作,共同落实经费和有关政策。

4.新型学徒制政策落实问题

企业员工包括在职员工素质提高、转岗培训、下岗再就业和新入职员工的培养。在职员工培养往往有明确目标,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内容多为专题、常见问题或新技术应用等。学习期间,学习者工资、奖金和福利都正常。转岗人员培养有别于原岗位学习,属于进入新岗位前的培训,一般培训时间相对较长,学习期间基本都享受原岗位工资和待遇。对于下岗再就业和新入职员工的培养,学习期间享受的工资、待遇要落实好,劳动合同签订年限要适当,否则学习者没有积极性,影响培训效果。以往企业都是无偿从学校录用所需人员,在新的育人模式下,企业缺乏给予学校培训费的认识。

三、新型学徒制的实践与体会

笔者学校作为油田所属技工学校,近几年先后与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试油试采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合作育人。以本校与哈尔滨第一集团有限公司企校合作为例,介绍本校新型学徒制开展情况。

1.新型学徒制育人的实践

笔者学校2016年与哈尔滨第一集团有限公司,在车工、电工、数控、钳工4个专业开展了联合育人。该合作项目属于新入职员工的培养,每个教学班15人,共计4个班。企校双方按合作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共同开展了项目可行性论证,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企业按工种职业标准和工作流程,提供任务清单,学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初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由企校共同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落实教学内容,安排教室、教学设施,企业安排车间、训练用设备;学校安排任课教师,企业落实师傅;按人才培养规格,企校共同组建评价机构。经过一年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所有参训人员都考评合格,顺利上岗。新型学徒制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企、校、生三满意。

2.新型学徒制实践的体会

通过对该项目联合育人的跟踪、反馈,总结和分析,我们的体会如下。

(1)优势互补是核心。新型学徒制基础是学徒,精髓是双主体。按岗位需求,确定学习任务,配置教学设施设备,由师傅和教师进行指导训练、传授知识。结合人才培养需求,选派精兵强将,互派人员交流学习,形成理论和实践融合。企校发挥各自优势,设计好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教学组织、管理和运行。企校共同招生(工),落实招就结合,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实现学生、学徒与员工身份的统一,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加强道德、职业观、工匠精神的教育,增强對企业忠诚度教育。

(2)有效组织是保障。影响和制约企校双制育人效果的根本,在企业和学校育人理念、育人方式、培养内容等方面的协调。学校要发挥优势,在教学组织、运行和管理方面多提意见和建议,与企业一起规划人才培养。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运行质量。

(3)完善制度是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选择有意愿、有实力企业,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合作育人机制。贯彻《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结合双方实际,组建企校联合育人工作委员会,制定《企校双方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有效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双方主体责任和职责。学校负责学生学籍注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企业负责用工指标落实,岗位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4)政策落实是关键。企业以生产为主,将其纳入办学主体,势必影响企业资源的分配和占用。有的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落实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出台激励政策,让企业有充分主动权参与办学。通过税收减免、专项经费计提、教育附件费返还,建立完善投入政策,确保教育培训经费足额、够用,激发企业办学主动性。

总之,新型学徒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搭建了企业和学校联合育人的平台,构建了技能型人才快速成长的通道;深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了产教融合,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猜你喜欢

新型学徒制技能人才实践
阿根廷庇隆时期新型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特点及影响
王钦峰 完善并扩大“新型学徒制”试点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