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味密码(三)

2019-10-21于溟慧

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保鲜膜配料舌尖

于溟慧

9“解说”法

首先,将白花花的糯米浸透蒸熟,准备一张16开纸一般大小的保鲜膜铺在桌上;其次,制作者套上橡胶手套,将蒸熟的糯米均匀地铺排在上面,并把糯米压成长方形饼状;接着,将香肠整根放在糯米饼的中心,撒上肉松、油条,嵌入咸蛋黄,再撒下些许辣椒粉;然后,将保鲜膜连同糯米饼卷起来,把配料包裹住,再揉搓挤捏几下,呈一个长筒状;最后,取一根擀面杖似的木棒,在长筒状糯米的两端压一压,把长筒糯米棒内的配料封得严严实实,把保鲜膜剥下,台湾糯米棒便诞生了。(《台湾糯米棒》)

【赏析】这个片断是另一种写美食的方法——制作过程。像不像《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呵呵。按照这样的烹饪过程,读者可以“照本制作”啦,边读边想象,仿佛那美味出自自己的双手,单单从过程中就能体会用料的讲究、用心的烹调,想不“被馋到”都不可能啊。

10“化身”法

这里的每一粒米都是我的故交,你们那淡淡的香甜,使我沉醉,仿佛我也是一粒米,在稻田里随风摇曳,然后被脱去外衣,去蒸锅里体验蒸式“桑拿”。经过“贵妃出浴”,我变得晶莹剔透、饱满圆润,在一阵鞭炮声中走上了年夜饭的餐桌。(《年夜饭》)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叶圣陶《荷花》)

【赏析】第一个片断小作者化身为美味中的一种元素——米,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讲述。第二个片断是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中的一段,作者因为陶醉化身为一朵白莲,从第一人称写自己的舞蹈。两段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记住这个方法“化身”,当你沉醉于美味,化身其中,巧妙表达自己的感受。妙哉!

11拟人法

红红的汤料上漂浮着如火一般的红油,火红的辣椒、数不清的花椒、大块大块的姜片都静静地“睡”在火床上,打着“扑哧扑哧”的“呼噜声”。不一会儿,随着火苗旺起来,红油上冒着小小的气泡,一朵朵盛开的“红莲花”把配料追得东躲西藏,顿时,辣椒像一个个小娃娃在红汤中尽情嬉戏。一个“巨浪”打来,把辣椒娃娃们打回了岸边。伴着轰隆隆的“锣鼓声”,一场大杂烩之歌开始上演了。

【赏析】你看,是不是觉得特别生动?这段话写得好在哪里呢?这里面有什么表达的奥妙吗?再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是不是感觉到了。小作者把火锅的材料拟人化表达,配料是“睡”在火床上的,还打着“呼噜”呢。开锅时“红莲花”把配料追得东躲西藏,辣椒在红汤中嬉戏。多么有意思的想象啊!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归纳为写味密码——拟人法。你觉得呢?用它来写色、写形,是不是生动有趣?

12对比法

它比香蕉的甜更甘饴,不腻;又比巧克力的甜清浅,不烈。含一颗玉米糖,翦一段小时光,春风在脸上催开一朵笑靥,满足便在双眸中涵泳漾开。

【赏析】把此“味”与彼味进行对比,以对比中仔细分辨,能写得更细腻、更真切。

13转化法(拟物法)

我轻轻舔了一下,嗯,甜。那甜如一滴墨滴在宣纸上,慢慢洇开,在舌尖上舞蹈。

尝一口,化作风,化作雨,化作香甜润心底;变成江,变成海,变成波涛满口香。

【赏析】甜的感觉是看不见的,不好用语言直接描写,把它转化为视觉,用拟物的方式表现,和那种感觉有一种相似的视觉比拟,可感知,可意会。

14运动法

嗅一嗅,一股奶香扑鼻而来,倏地一下滑入鼻腔,穿过咽喉,到了空空如也的肚子里。啊!迫不及待地放入口中,好细腻呦,舌尖绕糖一个圈,一层甜甜的糖味充溢了整个口腔,糖块从腮帮左边转到右边,那甜味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 “哧溜”一下滑过去,再打个滚儿,甜香甜香的水漾开去……忍不住贪婪地多嗍了几下,那甜蜜浓郁的味儿仿佛一下子蹿到大脑,疲劳与饥饿瞬间消减了大半。

【賞析】追寻着气味或味道的“踪迹”,虽然与细品法有相似之处,但更专注于“运动”,抓住那“味”的运动轨迹,描写味道的游走,也不失为一种写味的好密码。

猜你喜欢

保鲜膜配料舌尖
Task 2
超级料理王
安全存疑、加速腐败,你家的保鲜膜“保险”吗
舌尖上的疯狂
有些保鲜膜不能进微波炉
为什么保鲜膜具有吸附能力?
舌尖上的疯狂(4)
舌尖上的疯狂(2)
你以为用对了保鲜膜?其实……
逐步国际化的俄罗斯国际食品配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