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2019-10-21张玉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0240
张玉新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200240
一、夯实基础知识,让推理变得顺理成章
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实验推理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学生逻辑判断的重要依据。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在《制取氧气》实验中,我就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推测实验可能所需的装置。在制取装置的推测中,学生必须要知道在氧气制取中所使用的药品的状态,明确到底是固固、液液还是固液,实验反应的条件时加热还是常温,而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备中,我们常用的化学药品是KMnO4,反应条件时加热,所以应选择固固加热装置;同时,高锰酸钾粉末在受热状态下极易进入导管,因此需要在整个装置的导管口放置一团棉花。根据这些推理可知,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才能正确推理,使得学生的推理顺理成章,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二、以探究实验为抓手,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作为一门理论性、实验性、操作性强的学科,化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的重要载体【1】。在化学实验中,所有宏观现象的获得都是建立在探究性化学实验基础之上的,结合实验现象,才能更好地对微观本质进行分析。因此,在实验中教师要善于以探究性实验为抓手,引导学生去观察宏观现象,进而获得宏观事实。例如,在“物质的鉴别”实验中,我就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情境:现有白色固体两瓶,一瓶为食盐,一瓶为纯碱,试想如何来进行鉴别和区分?通过探究式实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科学合理的设计出实验方案,很快就有学生尝试用盐酸溶液进行鉴别,有的学生用石灰水鉴别,还有的学生用氯化钙溶液鉴别。当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去验证和解释,长此以往,让学生能够学会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
三、注重方法引导,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初中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实验方法的引导,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采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开展《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教学时,我就针对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你知道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尝试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有的同学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来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的同学利用金属与酸反应来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总之,科学探究是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之中。
四、借助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初中化学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了解化学实验的步骤、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具有生活化的实验课程,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化学过程对大自然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权衡利弊,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2】。比如,当前社会对环保问题相当重视,“水污染”日益严重,因此我就利用生活现象来开展教学活动,设计了“明矾净水”实验。具体化学反应式为:
而Al3+很容易水解,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Al(OH)3;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明矾净水的原理:氢氧化铝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对悬浮在水里的杂质进行吸附,并形成沉淀,从而使水变得澄清。在启发学生对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水污染的同时,由本溯源,将学生的关注焦点拓展到生态环保层面来,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结语: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都肩负着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任,而化学实验恰好又是学生能力、思想以及行为养成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