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19-10-20陈运茹

知识文库 2019年10期
关键词:范仲淹匠人海尔

陈运茹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创新精神的源泉,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人才培养不单单是技术的掌握,高校人才培养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通过传承华夏文化、培育匠人精神,使高校学生具有文化自信,在各行各业上兢兢业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高校可以从在校园环境中点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工匠精神、高校教师言传身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及引导、向社会各界学习传承汉文化与工匠精神培育经验四个方面入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工匠精神的培育。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成为高频词。为什么社会各界会频频谈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为什么各行各业越来越重视传承华夏文化、注重培育匠人精神?为什么国家领导人呼吁广大群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这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充分汲取华夏文化的正能量,用其丰富智慧提振炎黄子孙的精神力量。传承华夏民族传统文化能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一批满怀匠人精神的职业能人,是中国制造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是中华儿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谈起工匠精神,人们总会想到:德国汽车、法国香水、日本寿司。很多时候,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已经模式化了,只要一提到工匠精神,人们的思维就定格到制造。其实,匠人精神无处不在,就拿日本寿司来说,当日本美食家在制作寿司时把匠人精神融入寿司之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为什么一提到工匠精神,炎黄子孙会想到国外的品牌。那么何为中华名族的工匠精神?“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这就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穷尽一生传承的工匠精神。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与历史积淀的民族。华夏文化与工匠精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匠人精神培育已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刻不容缓。

1 华夏文化与匠人精神的联系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落到莘莘学子肩上。青年是掌握智慧的时期。因此,应帮助广大学子传承汉文化,汲取优秀部分,培育匠人精神。华夏文化与工匠精神不是分立的,而是水乳交融的,工匠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汉文化不乏敬业乐业的记载,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写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的一生奉献给蜀国,为国家大事劳心劳力,后来才有三国鼎立的局面。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写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有许许多多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辛勤劳动的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才使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进步。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写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华夏文化也不乏创新者,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登岳阳楼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从文章的题目来看,这应该是一篇写景、抒发情感的文章。与前人一样,范仲淹描写了怡人的景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紧接着,范仲淹以不同的角度描写景色,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一篇抒情文时,范仲淹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而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跃然纸上。在范仲淹之前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古人写过关于岳阳楼的文章,为什么独独范仲淹的《登岳阳楼记》传诵至今?这是因为,范仲淹另辟蹊径,他由景及己,表达出正确的人生态度,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如果当时范仲淹与前人完全一样,没有走出常规,没有创新,华夏文化又会少了一个瑰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告诫我们要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如果我们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掌控自己的情绪,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2 中华儿女传承汉文化与匠人精神意识淡薄现状解析

很多时候,人们感叹:“社会主义接班人缺乏工匠精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 家庭因素,父母没有传承华夏文化及培育匠人精神的意识。

2.2 学校因素,由于我国的教育为应试教育,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学校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老师们不注重文化传出与匠人精神的培养。

2.3 个人因素,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在上学期间接受应试教育,在这期间关注的是分数及如何提高分数,许多人错过了积累中华夏民族文化与形成匠人精神的最佳时期。

3 现在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摆在中华儿女眼前,在高校,如何培育华夏文化及工匠精神。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3.1 校园环境点滴渗透华夏文化及工匠精神

在教室、宿舍悬挂及粘贴名言警句,用以鞭策学生学习,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到中华优秀文化,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化素养便提高了。

3.2 高校教师言传身教示范匠人精神

在大学,学生向老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果老师言传身教,工匠精神便直观可见,学生会对匠人精神的认识将更深刻。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立足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这是一只专业的队伍,老师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如老师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及教育,定能取得可观的成绩。

3.4 向社会各界学习汉文化及匠人精神培育经验

在我国的企业当中,不乏传承工匠精神的企业。海尔就是其中的一个。

提起海尔电器,大家一定不陌生。海尔集团1984年在青岛创立。创立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从资不抵债、到全国第一家电品牌、再到走出国门、成为世界领先的家电品牌,体现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海尔集团以“敬业报国,卓越创新”作为其企业文化。从员工进入海尔大门的那一刻,海尔集团的老前辈们就不断向新人们灌输“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优秀的企业文化。在《电器》杂志社主办的“工匠之光·加西贝拉杯寻找中国家电业的工匠精神大型主题活动颁奖典礼暨高峰论坛”中,海尔集团荣获团体奖项“创”字奖,海尔王阳阳获个人奖“匠星”奖。本次活动历时半年时间,走访“四国三十城”,不仅深入广东、江浙、上海、福建、安徽和山东等中国家电产区,还远赴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国的优秀工匠企业取经,期间共采访40余家企业的80名成绩卓著的匠人。从这次活动中,更加体现出海尔的竞争力以及优秀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海尔员工中不乏敬业乐业、追求卓越之士,王阳阳只是千千万万海尔员工的代表,体现出海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海尔员工在其企业文化的熏陶下,认真工作,敬业乐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才使得海尔从资不抵债到全国第一、再到走出国门,创造了一個又一个奇迹。

高校应向社会各界学习汉文化及匠人精神培育经验,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制定特定的培育方案。

猜你喜欢

范仲淹匠人海尔
一间微型机械工业展示厅,一种匠人精致生活
范仲淹画粥苦读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新版《海尔兄弟》第一季有望暑假上线
你瞧人海尔
海尔自曝频上热门背后的运营秘密
青年匠人
范仲淹苦读轶事
“神级”匠人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