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设生“动”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2019-10-20陈越珠
陈越珠
数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生”动的数学课堂,要运用恰当评价,激励学生“愿动”;树立生本意识,立足学生“可动”;设置问题探究,引领学生“会动”;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互动”;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多动”;融合数学文化,触发学生“灵动”。因为生“动”的数学课堂,更能提升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启发我们,新时代下的数学课堂要以学生为本,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切的实现,需要教师课前预设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打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打造生“动”的课堂,,精设生“动”课堂,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生“动”的数学课堂要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欣赏数学,把玩数学.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一直追求“生”动的数学课堂,生“动”的数学课堂,因为生“动”的数学课堂,更能提升教学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精心设计。
1 运用恰当评价,激励学生“愿动”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导,不断运用恰当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更“愿动”。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发言的主动性越来越低,除了学生的自然心理原因外,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课堂容量渐大,为完成教学任务,减少了评价,学生自我表现的积极性也渐少了.所以每当学生展示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成果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及时表扬与鼓励,对于其中正确的成分要不吝赞美.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愿意“动”,而且积极性也会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表述或操作应以鼓励、赞许为主,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对于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在旁人的帮助后,再请他表述一次,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培养起来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励学生“愿动”。
2 树立生本意识,立足学生“可动”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学生能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教师.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把知识讲清楚就行了,但事实上,讲只是一种最简单的、最容易操作的教学方法,从某个角度看,“满堂讲”的教学方式折射了教师的胆怯与不自信,不敢放手让学生思考与创新.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教师能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较多的展示机会,做到“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包办代替”.所以,我们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做到心里有学生,备课的过程中要设计如何讲,也要设计如何学。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在教学理念上,我们要从课前预设教学设计,整合教学资源,预设知识的生成过程,不能将知识的结论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的行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内化知识,建构知识,让知识比较自然地生成.其次,在研究学生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基础,每一环节的设计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第三,在操作层面上,更多的设计要关注关于学生能否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较多的学生参与了思考、运算、解答、展示,这样就使学生“动”有了可能,机会更大了。
例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可以设置,以让学生各写6个单项式,让学生观察代数结构特点,并分类及说明分类依据的情景引入.生成同类项概念之后,可以设置同桌两人左同学写一个单项式右同学写出它的同类项,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所写的单项式是不是同类项,并说明理由。
3 设置问题探究,引领学生“会动”
设置探究性问题就是将学生已知和未知从矛盾冲突中揭示出来,促使学生去研究和思考.因而问题设置应抓住教材重难点,关键点来设计,并建立逻辑关系,让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的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联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动”不是盲目的,随便的,而应是有目的的,有序的,这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会动”的最基本又最有效的策略为设置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思考与讨论的载体,就有了努力的方向,自然就“会动”.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做到跳一跳,摘得到。
例如:人教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中,教学时可以先从宏观上判断,什么条件下两个三角形会全等:(1)两个三角形能够互相重合;(2)两个三角形三边三角分别对应相等等.然后设置探究性问题,能否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全等,比如:一个元素相等,两个元素相等,三个元素相等可分成(1)三条边分别相等;(2)两条边相等,且夹角相等(3)两条边相等,且一边的对角相等(4)两个角相等,且夹边相等(5)两个角相等,且一角的对边相等(6)三个角分别相等.学生从作图,测量,比较,验证等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学生有了问题情景为依托,引起了兴趣,激发了思考,就能较自然地学习了本章节的主要内容,理解数学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4 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互动”
在新课改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地被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被转变,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學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教师在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重视把自主、探究、合作作为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景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课堂成了学生展现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成了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美好的经历。
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肯定,它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之间的积极参与性,可以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度的发展.实践证明,优化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互动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必须审视互动合作学习的价值,真正理解互动合作学习的内涵,积极创建互动合作学习的环境,不断提高互动合作学习的质量,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动的生命活力。
5 提供展示平台,激发学生“多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拔.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多动”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数学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生动的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课堂,“生动”的课堂要求“生”多方位的“动”,这里的“动”不仅要有“学生的说”、“学生的做”这些显性的动,更要有“学生的思”、“学生的想”这些隐性的动。
例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PPT,学生即时口答,思考;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所做情況,得到反馈与矫正;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学生交流订正,得到规范与反馈;学生可以进行图案设计等评比,得到知识应用与合作竞争;学生可以书写数学日记并交流,增加对数学的理解与喜爱.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展示自身的理解,观点与创意,激发学生全方位“多动”于数学课堂。
6 融合数学文化,触发学生“灵动”
数学是人类文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对于人的理性培养和心灵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求真、求善、求美.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美,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严谨美,奇异美,应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揭示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应用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巧妙地把数学文化、数学美育教育融入数学教学中,从而提高对数学美的认识的升华;要适当渗透数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它对学生的心灵成长、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将产生有利影响;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丰富多彩,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增强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触发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厦门市逸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