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思考
2019-10-20田宇婷杨阳
田宇婷 杨阳
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其后基于多元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不良风气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践行、高校教育机制和模式不健全等等问题深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和方式,希望以此推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促进大学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核心价值观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结合人们的日常实际生活和工作,引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感知核心价值观对其生活及思想的影响,逐渐将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高校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肩负着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据此,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培养。学校应当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寻求有效的教学途径,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引导并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1.1 引导大学生实现快速成长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推动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重要责任,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能够帮助大学生规范自身言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其的影响,从而引导其基于正确的立场态度及方式方法对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积极解决。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向上面对生活和学习,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培育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引导,逐渐使大学生成为心系国家、关心社会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中坚力量。
1.2 对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进行巩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已经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趨势,大学生会受到来自多个国家的价值观念冲击。为了减少消极影响,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主流意识的培养和巩固,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授和渗透。当前高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教学体现出的价值观念与当前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自觉抵御非主流价值观对其意识的侵袭,例如一些拜金主义、霸权主义等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运用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主流意识不动摇。
1.3 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当前我国社会中现存的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发展所留下的瑰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我国绚丽多彩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底蕴。当代大学生应当对优良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发扬,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精简的语言将传统文化进行体现,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概念模糊,甚至言语之间有一定的贬低之意。基于此,高校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引导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
2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多元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及时代的进步,当前我国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文化元素,整体思想潮流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推进,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思想元素越来越多,并且在网络平台中进行不断的摩擦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错误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产生并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型态的有效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例如,部分资本主义不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政治信仰造成影响,使其动摇自身的信念,扭曲价值观,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作用。
2.2 不良风气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践行
当前我国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随着社会物资的不断发展,很多消极腐败现象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社会商家弄虚作假、政府部分官员以权谋私,甚至还出现了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一系列道德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将利益放在首位,在与他人沟通协作过程中缺乏道德,违背了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内容。很多大学生对以上事件表现出了一定的气愤,但仍有部分学生极容易受到这些风气的不良影响,甚至在网络中人云亦云,对事件进行煽动,这些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缺乏集体主义理念,没有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进行有效的协调,过于注重自身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社会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有的大学生难以抵抗金钱的诱惑无法对自身行为进行管控,甚至有的学生秉持着金钱至上的错误理念,例如,校园网贷、裸贷、非法获得奖学金等等,对自身及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3 高校教育机制和模式不健全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书育人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要充分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对其进行深刻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学。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仍然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模式,对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内容传授,凸显出教学目标。但当前大多数学生展示出了很强的个性化,追逐新鲜事物,重视自我感觉,如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长期使用理论教学模式,学生会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枯燥无趣,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高校应当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探究,不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当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其综合素养,并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加強当代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和方式
3.1 创新教育机制,优化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同时当代大学生体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事物的发展寻求本质,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因此为了充分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政策方针,高校应当对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在进行教学机制的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创设,并且基于其兴趣爱好,引导其自觉主动规范自身言行,深入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当前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教学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不仅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对教学形式进行创设,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完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网络教学、课堂互动等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并且使其意识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其主动性,认同并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高校应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渗透,并且将其运用于高效的教学实践管理过程中,建立起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
3.2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践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如果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实践引导,那么很难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吸收,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高校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及个人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同时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并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高对其的科学认知。例如,当代大学生可以积极加入到院校及国家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西部支教等等活动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将其的发展重点逐渐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转变为国家、社会、他人的发展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西部支教活动是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所积极开展的一项高尚事业,它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道德境界以及人文素养。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且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在后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和灿烂瑰宝。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及思想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因此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和继承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所周知,文化能够对人的一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和帮助,不断规范其言行举止,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渐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场所和基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推广弘扬,从精神上和思想上影响大学生,并且对其进行文化熏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感悟和有效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并且对我国民族复兴作出一定的贡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高,高校应当创新教育机制,优化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践行,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课题名称:基于“老西藏精神”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课题编号:2017SJBFDY067。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成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