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花山岩画的传承与发展
2019-10-20刘飞黄亚琪
刘飞 黄亚琪
摘 要:岩画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对于民族地区知名度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广西花山岩画作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岩画点,气势宏伟且内容丰富,它打破了中国世界遗产岩画类项目的零记录,并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文化赞赏与共享。在“一带一路”的倡议发展下,传承和发展花山岩画这一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应打造优秀文化品牌、扩大对外宣传范围、激发和培养岩画研究人才,推动花山岩画与国家间岩画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一带一路;花山岩画;传承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1-0042-04
花山岩画又称左江崖壁画和左江岩画,位于明江之畔,花山与“画山”谐音,意思是图画之山,是广西左江流域两岸山峰峭壁上彩绘画的统称,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的风吹日晒,但颜色依旧鲜艳如初。在左江流域崖壁画中,花山岩画的图像最多,规模最宏大,是左江崖壁画的代表作。现遗存各种图像1950多个,均为赭红色赤铁矿(Fe2O3)涂绘而成。图像包括人、类似狗的动物、禽鸟、铜鼓、铜钟、环首刀、船等,花山岩画是颜料画,用氧化铁加动物胶混合剂调制而成的颜料,以动物毛和植物草类软物体制成的“笔”,蘸上颜料,在崖壁上勾勒、涂绘出赭红色的人或动物的图像,显示出“剪影”般的艺术效果,是距今2000多年前骆越人的创作。构成岩画的主体人像皆作屈肘腿平蹲式,有正、侧身两种,裸体有男女之分,有的腰佩环手刀或剑,小者高仅20cm,大者高达3.58米,造型古朴粗狂。迄今为止,还不能确切地解释左江流域花山岩画的含义,多数学者认为与原始宗教的仪式有关。有认为是当时骆越人的祭祀祈祷活动,有认为是丰收庆典活动,也有认为是战前的誓师场面记录。[1]甚至还出现了各种祭祀水神说、祖先崇拜说、青蛙崇拜说等不同的看法。
花山岩画作为广西特色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背景。广西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发展城市,应借助其固有的优势,对花山岩画这一古老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推动广西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后申遗时代花山岩画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岩画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
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中国岩画保护利用与岩画新艺术人才培训》,是我國建国以来首次以岩画为母题进行艺术创作实施的人才培训,在广西崇左市的成功开展,表明了国家对于中国岩画这一史前艺术的认可,对于保护、传承这一古老艺术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支持。王建平会长指出,国家艺术基金的人才培养项目是扶持艺术事业发展,壮大艺术创作力量的有效手段。特别是“重点资助特殊的、急需的、紧缺的高端艺术专业人才”的原则,十分符合我国岩画艺术的保护利用与岩画新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方向。中国岩画新艺术人才培训项目,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时节,为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培养艺术人才、培养“冷门学科”史前岩画艺术传承人才而为。在史前艺术方面,我们是大国、在岩画新艺术创作、带动、融合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方面也要成为强国。崇左市以“中国岩画保护利用与岩画新艺术创作人才培训崇左基地”为载体,对培训者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养,积极探索岩画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方法,培训的对象是艺术功底较深、创作作品较丰、对岩画艺术有感觉、挚爱岩画的艺术人才,在接受岩画知识培训后,能够在岩画艺术领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人才。该岩画保护利用与艺术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岩画艺术遗存濒危现状的突出、艺术家了解不多、民众知之甚少、岩画新艺术品和衍生品创作人才和创作品的稀少有着极大的改善。对于花山岩画以及中国岩画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岩画展览的开展
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并不是意味着它的保护工作高枕无忧了,而是预示着后续艰巨工作的开始,继而花山岩画文化进入后申遗时代,它的传承与发展将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花山岩画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以及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和组织团体也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无疑是对花山岩画的研究与保护给予的肯定与支持。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以符合世界遗产第三和第四条标准,被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被世界所认同。从而使得花山岩画乃至中国岩画在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这样一个平台上能够更好地进行研究和交流。国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岩画学会等有关国家部委、政府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多次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与广西及崇左市岩画、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专家进行岩画研究及交流活动,对花山岩画的价值研究与申遗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2017年1月19日,由中国岩画学会和崇左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亘古天书——中国岩画艺术展》正式来到广西崇左市壮族博物馆进行巡展。该展览大量展出了现存世界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境内1228处岩画遗址中经典的岩画照片、岩画实物、岩画复制品、岩画拓片、岩画伴生文物,介绍了中国岩画事业百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岩画的保护历程与成效。最后一个单元还展示了以岩画为题材、元素的新艺术创作、衍生文创产品,给参观者带来了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岩画展主要采用图片与文字解说、实物(文物)和影视播放等多种方式展览,以花山岩画为主,与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所有岩画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花山岩画的独特性。[1]为参观者了解花山岩画,中国岩画乃至世界岩画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促进了花山岩画与世界各地岩画的交流,对广西民族民俗和历史文化有着极大的推动和传播作用。
(三)岩画保护工作的开展
要想花山岩画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对其保护工作便成了重中之重。为了更好地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方针,花山岩画自申遗成功以来国家就一直未停止过对其保护工程的推进实施。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主任陆卫指出,左江岩画历经2000多年,现面临着化学、物理和生物风化等病害,经过10多年的努力,于2012年对宁明花山岩画正式启动了病害治理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岩画颜料脱落褪色,岩体崩落等问题。下一步要在总结前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制定近期、中期的岩画保护工程实施计划,继而开展花山岩画后期保护工程,分期对其它重要岩画点进行维修和病害治理。2017年开展的第二期标识系统方案设计和建设项目,对于文物的保护和其他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建设完善的检测系统,对花山岩画点本体、崖壁山体、河流和台地、环境的检测及数据的及时处理,为该岩画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花山岩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机遇
“一带一路”即是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旨在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部分区域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相融、文化包容的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是开放性、包容性区域合作的倡议,它跨越不同的区域、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它带来的不是文明冲突,而是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于广西花山岩画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方向。
(一)区位条件优越
从地缘角度来看,自古以来广西就有着“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它背靠大西南,毗邻香港、澳门,内接广东、贵州和云南,外接越南、老挝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辐射的区域位置明显,南部面对着北部湾,有着优越的沿路、沿江、沿边、沿线的地理位置,成为连接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最为快速便捷的道路,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与带动,彼此之间的文化消费日趋增加,这将极大地促进广西民族文化与邻省、邻国的交流,继而带动广西花山岩画的发展与传播。
(二)历史积淀深厚
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邻,各国民风民俗相近,两地在语言文化上也互联互通,其中泰国的泰语与广西的壮语相近,越南主体使用的越南语则与广西京族的京语基本相同,与此同时广西与东盟国家历史交往悠久,广西在西汉时期就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通往印度、东南亚等地。唐宋以后,就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当时的永平寨、横山寨和钦州三大博易场是当时西南各民族进行交换的重要之地,也是現今越南北部等地的国际市镇。广西的华人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缅甸等国中都有一定的比例。从古代开始就曾有很多广西的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到南洋各国定居,不仅在那儿从事各种劳动,他们还带去了手工业和农业技术,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自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入境游客稳步增长,在此期间不仅促进了南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带动了广西花山岩画旅游业的发展,给花山岩画文化走进国内外人们的视线,走进国际岩画交流平台创造了机遇。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民族历史、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的重要表征和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宝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弘扬,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国际文明交流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提出“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以及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同年1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审定印发实施了《广西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为今后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指明方向。2017年1月文化部颁布的《“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合保护、研究、人员培训、项目交流和联合申报。”广西被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机衔接门户,被定为西南中南开放发展的新战略支点。[3]继而广西的花山岩画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定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下获得更好的保护与弘扬,走出广西,走出中国,走向国际的前沿。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花山岩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挖掘花山岩画特色文化,推进品牌战略实施
品牌是一种识别的标志,是价值观念和精神的象征,实行花山岩画文化品牌战略,不仅是对花山岩画文化资源的整合,也是对其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带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常用手段,广西南宁国际艺术民歌节与《印象·刘三姐》,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自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花山岩画完全可以借鉴此模式推荐自己,努力打造自身品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扩大其影响力。
花山岩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它蕴含着鲜明的壮族文化传统,岩画中的铜鼓及相关元素与当地铜鼓文化直接相关,是该区域广泛兴盛的文化特色见证。对它进行品牌战略实施,不仅是广西民族文化大繁荣的实现,也是广西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但广西对于花山岩画这一文化品牌的营销宣传还不到位,对于其景区的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致使花山岩画的品牌价值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广西政府应立足花山岩画的文化价值特色,利用好“一带一路”的倡议契机,加强对花山岩画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创造,从多角度、多层次和多领域地对其进行特色开发与利用。这样花山岩画文化才能在众多文化品牌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面向东盟国家,借助媒体进行岩画文化传播
花山岩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文化资源也相当高,但自开发以来,相对于广西其他风景区,知名度并不高。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对其做好宣传。在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新媒体快速发展起来,給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花山岩画应借助此班车,积极地扩大其影响力,走进更多人的视线。
到目前为止,广西和东盟之间形成了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的文化传播,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对东盟国家“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荷花》杂志、《中国-东盟年鉴》、《中国-东盟商务周刊》等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受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创建了富有实效的传播平台。[4]2009年10月23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通了我国首个国家级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与地方性媒体共同搭建的区域性国际广播平台——“北部湾之声”。该节目内容较好地融合了广西特色文化,实现了中国式的国际表达。以上这些媒体为我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的东盟国家开展花山文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广西应进一步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花山文化亮点进行全方位宣传,让东盟国家的人了解花山岩画,对花山岩画文化感兴趣,为花山岩画走向国际开辟更大的市场。
(三)制定岩画人才培养规划,增强沟通交流创新力
人力资源是各项文化资源中最活跃的核心因素,对于岩画艺术知识人才的培养,岩画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和岩画防护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只有以高素质岩画各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基础,才是花山岩画传播发展的坚强后盾。
加强岩画艺术知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艺术类专业人才,应引进外语类人才在岩画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使花山岩画更专业化、更便利地走向国际,与世界岩画对话。现如今,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衡量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宁明县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管理和旅游经营人才紧缺,应加大引进、建设和培养高层次的旅游人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推动花山岩画旅游业发展。此外,花山岩画是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存,经过长久的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等因素的洗礼,积累了许多的病害,如不及时处理防护将会出现更为严重的损毁。因此应加大岩画防护人才的培养,早日让花山岩画景区无后顾之忧,走入正轨。
结语
文化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互信互利、互惠共赢的桥梁和纽带。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花山岩画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应积极挖掘花山岩画的文化特色,对其保护的同时,也应该把握花山岩画文化的本质,对其进行相应的文化创新。从而使花山岩画保持文化活力,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国际流行的经典元素之一。
注 释:
[1] 中国岩画学会:《中国岩画》,《花山岩画专刊》,2017年第1期。
[2] 何成学:《“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文化中的广西元素及其思考》,《桂海论丛》,2016年。
[3] 黄军:《“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研究》,《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4] 庄严:《“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开展文化传播的思考》,《出版广角》,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