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2019-10-20翟家宝
翟家宝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郑板桥的这首诗,体现了亲民爱民、安民富民的朴素道理。每次吟诵起这首诗,我都会想到“周恩来”这个伟大的名字。
1949年。举行开国大典时,我们的飞机太少.周总理说:“飞机不够就飞两次。”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大飞机,总理却再也看不到了。周总理回延安时,曾不无遗憾地对当时的延安地区领导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如今延安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如今,延安的荒山变成了青山,周总理却再也回不来了。
专演周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率领《周恩来回延安》剧组赴延安拍电影时,遇到了一件“闹心”事:剧组想再现1973年周恩来总理回延安时的场景,却发现已很难见到当年的黄土荒坡,他们驱车奔向黄土高原的更深处,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外景地。几十年间,黄土高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汛期黄河变清,黄土高原变绿,昔日的荒岭变成了今天的青山。
我在参观“周邓纪念馆”时,曾看到这样几张照片:有一张,周总理跷着脚坐在小板凳上,脚穿布鞋,裤腿高挽,开心地与群众聊着天;另一张,周总理非常自然地斜坐在门槛上,与坐在门里的农民兄弟促膝谈心;还有一张,周總理回到延安,拜访当年的老房东,手拍着老房东的手,像在和自己的老哥哥倾诉久别重逢的喜悦……
这些照片深深地打动了我。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总理虽然已经逝世,但他身上“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优秀品质已被延安的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他们科学规划,迎难而上,打坝建库,固沙植树,让荒坡变绿,使延安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在这个过程中,被渐渐改善的,何止是黄土荒坡,还有干群关系、党民关系。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贺敬之的《回延安》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宝贵的延安精神。我想起周总理的《春日偶成》:“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我们始终都没有忘记他,一直都在怀念他。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在深深的怀念中,我们想深情地对总理说:“请总理放心,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点评
文章有以下几个亮点——标题亮丽,素材丰富,感情真挚。
1.标题借周总理《春日偶成》里的诗句,委婉含蓄地点出了对周总理深切的思念之情,与正文写对周总理的缅怀相呼应。2.素材丰富,所有的素材都是紧紧围绕总理“亲民爱民为民”的主题展开。开头借郑板桥的诗巧妙地点出了我们怀念周总理的原因——他亲民、爱民、为民,永远与人民站在一起。3.《周恩来回延安》剧组的拍摄经历、“周邓纪念馆”中的照片、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周总理的话以及贺敬之《回延安》的诗句,较好地突出了主旨。结尾将总理爱人民与人民想总理结合起来,“国泰民安”既是总理生前的期望。又是人民对总理的告慰。